山東墾利黃河口落子
懌悅子
黃河口落子,又稱“落子舞”,屬于民間傳統(tǒng)舞蹈,是由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打落子使用的主要道具為落子棍一個、竹板一副、落子演出服一套。其主要特點是打旋風腳,打雙腳,踢花棍,主要動作有:第一套動作《蓮花落》,第二套動作《旋風腳》,第三套動作《打雙腳》;第四套動作《戳桿、踢腿、抓桿,前后打雙腳》第五套動作:晃桿加十字步;第六套動作《對打轉花》;一人用一根一米長短的竹桿,竹桿兩端穿孔,穿數(shù)枚方空銅或系一小銅鈴,竹竿上系彩綢或染成多種顏色,舞者束腰扎頭,穿表演服裝,一手持棍,手拍腳踢,連跳帶唱,竹桿在人的前后左右舞動,鈴聲清脆,色彩悅目。
表演規(guī)模發(fā)展為數(shù)人舞,數(shù)十人舞男女各半,女穿彩衣,扎紅綢,手持竹板,每四步擊板一下。男舞竹棍,女擊竹板,隊形變化多端,有行進式,跳躍式,表演式等形式,或穿花衣,或八字形,有時伴有歌詞,如“一根花棍一條心,我送郎哥去參軍”等;“打落子”的時候需要拿個道具,這個道具就是“落子”。制作“落子”是有講究的,首先要準備一根長一米左右的竹竿(具體長度可根據(jù)表演者的身高來定),在竹竿上截出兩個標記,把竹竿三等分;然后將竹竿兩端的兩小段三等分,再作出兩個標記;在這六個標記處分別鉆孔,將竹竿穿透,用鐵絲將銅錢或者鈴鐺固定到竹筒中;最后將竹竿兩頭纏上紅綢,中間綁上花布。這樣,一個“落子”就做成了。隨著舞步的節(jié)奏,“落子”會發(fā)出多種清脆的聲音。
黃河口落子流傳于東營市墾利縣黃河沿岸部分地區(qū),墾利縣墾利街道辦事處二十一戶村是墾利縣著名的文化鄉(xiāng)。黃河口落子始于清末民初,大約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據(jù)調查,落子盛行于陜北一代,土改時期,民間大秧歌由此大發(fā)展,落子也由此傳到當?shù)孛耖g秧歌隊,迅速走紅,成了秧歌隊的一朵奇葩。墾利縣的“打落子”興起于原來的寧海鄉(xiāng)宋家莊,現(xiàn)在的“打落子”也由當初單獨的一兩個人變成了現(xiàn)在的集體舞臺節(jié)目了。
在重大的節(jié)日慶典活動中,打落子表演成為不可缺少的藝術活動,在本地黃河口落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當?shù)厝俗钕矚g的民間舞蹈,也是民間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珍寶,是墾利縣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