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明朝“跛腳御史”張寬
心難絕
在明朝時,平和誕生了一位監(jiān)察御史,后被景泰帝敕封為巡按御史。這位巡按御史姓張名寬,是一位跛腳,所以,人們就稱呼他是平和的“跛腳御史”??v觀張寬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史載,景泰八年,張寬在奸黨亂朝綱時,他面折廷爭,直言敢諫,因而得罪了第二次當皇帝的明英宗帝,被宣布下大獄。是時,因霹靂閃電,明英宗帝以為觸犯蒼天,于是,就將張寬下大獄改為降職處分,到安定當縣令。面對不公正的處理決定,張寬不計較個人得失,在縣令的崗位上勵精圖治,任勞任怨,后因積勞成疾死在任上。張寬為了人民的利益把生死置之度外,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張寬過世后,入祀平和鄉(xiāng)賢祠。
張寬(1417—1462),字周弘,號安節(jié)。登景泰辛未科進士,明代琯溪人,授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見道光版《平和縣志》第379頁)
張寬為人正直,剛正不阿,體察民情,每到一處都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至今在街頭巷尾還經(jīng)常傳頌著他憂國憂民、面折廷爭、直言敢諫的故事。筆者從道光版《平和縣志》、平和民間傳說、平和縣琯溪張氏祠堂、平和琯溪張氏族譜認識了這位歷史人物。
寒門弟子苦讀書
初進學堂顯才氣
根據(jù)平和琯溪張氏族譜記載:張寬系琯溪張氏第五世祖張士啟之第四子,生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張寬少年時聰慧、才思敏捷,在私塾讀書時,從來不偷懶,起早摸黑背誦《四書五經(jīng)》。據(jù)說有一年的夏天,悶熱的天空突然間下起西北雨,當雨過天晴后,張寬就帶著書本走出門外,在附近溪邊竹林下漫步讀書。當時正好本村的一位私塾老師也在此散步,聽到竹林里的讀書聲,心血來潮就徑直走進去。只見張寬有時候低頭看書,有時候抬起頭好像在思索什么東西,私塾老師覺得這個孩子很可愛,就想試一試他的本事。先生凝思著,苦苦思索著上聯(lián),突然間私塾老師的眼前一亮,左前方有一株竹筍剛剛落下筍殼,于是,靈感一來,就出了上聯(lián)“筍因落籜方成竹”,張寬抬起頭看著奔流不息的河水,只凝思片刻,隨口對道“魚為奔波始化龍”。先生十分驚訝,小小年紀竟然出口成章,而且如此大氣,心里暗暗想著:眼前這位少年前程肯定無限。于是又順口說了一句鼓勵的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年定能登金榜,占鰲頭!”
張寬把私塾老師的鼓勵,當作一股動力,在學業(yè)上更加刻苦攻讀,不久,就能熟讀《四書五經(jīng)》。張寬還喜歡吟詩作對,平時與一大群好友經(jīng)常一起吟唱,在琯溪的河邊、竹林下,到處留下他與一大群好友的足跡和瑯瑯讀書聲。
張寬于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考中甲子科第十四名舉人,時年二十八歲。張寬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貧困情景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據(jù)說張寬剛剛進入私塾時,私塾老師看他眉清眼秀,很是可愛,就隨意問他說:“為什么讀書?”張寬說:“讀書為了當縣官,我要讓我們的村莊全部過上好生活。”為此說,在張寬幼小的心靈里早就埋下報效家鄉(xiāng)的種子。因此,當他一舉成名時,就為家鄉(xiāng)辦了兩件民生大事。
話說張寬中了舉人后,當時剛好大旱天,糧食減收,群眾的生活十分困苦,張寬很是著急,就把家中的所有糧食全部分給老百姓。為了長遠打算,他發(fā)動全村群眾投工投勞,開水溝興修水利,需要動用的田地全部由他家里調(diào)劑給他人,全村老百姓拍手稱快,大家都說:張寬是干大事的人,日后肯定前程無量。聽著稱贊聲,張寬只是笑了笑,他在心里想:我只不過是為家鄉(xiāng)做了一點點的事情,老百姓就對我這么感激,可見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是多么的善良。
“張寬力學好義,領(lǐng)鄉(xiāng)薦后,嘗捐谷三百石作南山陂千余丈;又割地為圳萬余丈,以興水利,鄉(xiāng)人德之……”(見道光版《平和縣志》第379頁)
身殘志堅立鴻志
一舉成名天下知
話說張寬中舉后,并不滿足于現(xiàn)狀,他繼續(xù)在求學的路上“摸爬滾打”。他經(jīng)常與好友一起吟詩作對,探討更深奧的書詩知識。為了靜下心攻讀圣賢書,他還與好友結(jié)伴前往靈通山。據(jù)說張寬初上靈通山,就與靈通山結(jié)下不解奇緣,這段奇緣成為千古絕唱。
傳說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早上,張寬與幾位好友相約到靈通山,當爬上天梯到了靈通巖時,看見珠簾水從山頂上噴瀉而下,在燦爛的陽光普照下,顯得更加壯觀美麗,連口稱贊。天生好奇的他,右手伸出去想摸一摸,但微風輕輕一吹,飛下來的水霧往外一飄,怎么也摸不著。張寬心想:摸不著就拉倒。正想轉(zhuǎn)身到別處,但有些事情不知怎么搞的,就是十分湊巧,也許命中注定張寬有一劫。只見這時靈通寺廟走出來一位和尚,這位和尚鶴發(fā)童顏,他見張寬仰望珠簾水感嘆著,便道:“此珠簾化雨,乃靈通十八景之一。珠簾之水為名山仙氣所化,若有福分伸手觸之,日后便會高中進士?!?張寬一聽,心想,普普通通的水,哪里有這么神氣?這位和尚真是瞎糊弄人。但心里又想,試試看又何礙?于是,張寬右手又一伸,眼看珠簾水就要觸摸到手的時候,一陣輕輕的山風又吹來,珠簾之水又往外移了移,就是不觸摸張寬的手。張寬的心里有點著急,他的手又向前慢慢伸出去,身體也慢慢向前傾斜,突然間,張寬的手心頓覺涼爽爽,十分舒服。他心里一喜,暗想,我已經(jīng)摸著了,摸著了。正當他想把伸出去的手收回來,但由于身體傾斜度過大,不但沒有把手收回,反而連人也掉下深坑里。同行的幾位好友嚇了一大跳,紛紛往下走欲解救張寬。萬幸的是張寬被一個樹頭攔住在半山腰,他沒有被墜落到萬丈深坑里,保住了生命,只是跌斷了一只腳。張寬好不傷心,好好的一只腳說斷就斷,今后如何走完人生的道路?
但張寬的心態(tài)不錯,迅速調(diào)整思路,身殘心不能殘。他更加刻苦攻讀書詩,終于在七年后的1451年順利考上進士,成為聞名海峽兩岸的“跛腳進士”。
有的人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張寬在靈通山卻是一失足成千古佳話。他勤奮好學的事跡,感動了很多的人,不久 “平和無孬跛” 的鄉(xiāng)諺就在閩臺傳開了。(因為張寬的后人也很多在臺灣)
話說張寬中進士后,明王朝正是內(nèi)外交困關(guān)鍵時刻。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7月,蒙古瓦剌部進犯明境,當時的皇帝(明英宗帝)朱祁鎮(zhèn)可以說是一位昏君,他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大多數(shù)人反對,倉促率領(lǐng)50萬兵馬進軍。由于準備不充分,又沒有熟讀《孫子兵法》,明英宗帝的大軍在戰(zhàn)斗中中計自亂陣腳,很快就被打敗了。八月,明朝大軍退至土木堡時被瓦剌部圍困。最后明英宗帝被俘,兵部尚書祁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zhàn)死,50萬大軍幾乎覆沒。這就是史稱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帝被俘,舉朝震動,人心惶惶?;实郾环?,國不能無主,皇太后下旨:立英宗帝年僅二歲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英宗帝22歲的弟弟朱祁鈺為監(jiān)國,代理皇帝的職權(quán)。
面對進犯者,明王朝中央領(lǐng)導集團貪生怕死之人主張求和,更甚者建議遷都南逃。
在危急的關(guān)頭,時任兵部左侍郎,被后人尊稱為民族英雄的于謙站出來了,他力主抗敵保京城。于謙正氣凜然,終于得到太后、代理皇帝朱祁鈺和幾位大臣的熱切支持。朱太后下旨:于謙全權(quán)負責指揮軍民護城守城的重任。于謙不負眾望,調(diào)兵遣將,朝野士氣大振。八月底,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為了徹底打敗進犯的敵人,保住京城安全,手握兵權(quán)的于謙以及幾位忠臣一起,向太后和代理皇帝朱祁鈺建言必須先整治朝綱,統(tǒng)一思想。九月初一,于謙又聯(lián)合文武百官向太后請求立明英宗惟一的弟弟、22歲的朱祁鈺為正式皇帝,去掉代理二字。太后同意大家的請求,朱祁鈺登上皇帝寶座后,年號為“景泰”,歷史上稱景泰帝(為明代宗)。張寬中進士,正好是景泰帝上任的第二年。張寬來的正是時候,因為朝廷急需他這樣的人才,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