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呈坎古村 中國風水第一村(2)
駿桀君
呈坎以兩條水圳將河水引入村中,形成了“街街巷巷有溪水,門前圳水流不息”的景象。這里保存了數(shù)量眾多、類型豐富、文物價值極高的祠堂、社屋、古民居、橋亭、更樓、過街樓遍布全村。全村的街巷均用石板鋪就,縱橫交錯,馬頭墻高低錯落。該村在明弘治年間,以歷史沿革為基礎、以羅氏宗族意識為主導,圍繞前羅家廟、后羅家廟、羅東舒祠、長春社等建筑為核心,按羅盤八卦式對村落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改造、組合,并突出左宗(宗祠家廟)右社(祭祀土地的社屋),將村莊定于藏風聚氣的最佳位置。
羅東舒祠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東舒是宋末元初著名學者,“長期隱居,義不仕元,惟耕讀是業(yè),”被稱為陶淵明式的人物。該祠按文廟格局興建,有欞星門、左右碑亭、儀門、兩廡、甬道、兩廂、露臺等,加上后寢的11開間,均為民間祠堂所罕見。
東舒祠分前后三進,由錯落的院墻相連,渾然一體。第一進是正門,兩旁分立黟縣青抱鼓石。進門為午朝門式,六石柱立腳,柱頂有雕刻精致的石獅,檐內(nèi)外為l2個六鋪作如意斗拱和挑檐枋。舊時除逢重大活動、祭日和四品以上官員駕到之外,正門一般不開,人員從兩側(cè)旁門進出。在第一、二進之間,有8丈見方的兩個大天井,左右?guī)繉ΨQ工整,廂房前的青石欄桿上雕刻著走獸麒麟、戲水飛龍,其中象形、虎形龍為國內(nèi)古神龍圖例中所獨有。
天井里有一株400多年蒼老古樸的桂樹,年年繁花滿枝。第二進是享堂,殿宇恢弘。堂的正面6根石柱一字排開,堂內(nèi)4根通天木柱,根根碩大,一人難以合抱。正額懸掛著明代書畫家董其昌題書的“彝倫攸敘”巨匾,長7米,寬3米,為國內(nèi)古匾之最。
長春社,乃宋中興年間遷建,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秋重修。面闊18米,總長36米。前進柵欄門為五開間,中進七開間,后進五開間。整個建筑計有立柱94根。原柵欄門上高懸蘇東坡所書藍底金字“長春大社”匾額。下堂原先也有一塊“春祈秋報”的匾額,反映村民對五谷豐收的祈盼。上堂的鳳凰彩繪和下堂的木紋彩繪均清晰可見。長春社門前有一個很大的廣場,系村民集會和節(jié)日看戲所用。廣場南面為水口花園。長春社作為古代祭祀土地神的一種特殊公共建筑,在徽州幾乎是碩果僅存,極為珍貴。
羅會泰宅系元代建筑,宛如古堡,整個建筑呈正方形,其門樓磚雕十分精美。底層高達6米,有兩層架梁,斗拱粗壯碩大,十分罕見。樓層以地磚鋪就用以防火。水圳則從廚房經(jīng)過,既可飲用,亦可防火。兩層樓的民宅較如今三層樓的現(xiàn)代建筑還要高,其墻體質(zhì)量和磚塊質(zhì)量也為當代所不及。
此外,該村還有古建筑羅應鶴官邸、羅會炯宅石牌樓門罩、羅會炳宅木牌樓門罩、環(huán)秀橋頭木構(gòu)亭、靈山嶺石構(gòu)繼善亭等等,風格迥異,石雕、木雕、磚雕,特色卓著。
歷史上,呈坎羅氏與眾多的歷史名人互有交往,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除朱熹的題詞外,蘇軾曾在《羅氏族譜》題有“文德武功名留竹簡,理學真儒后先繼續(xù)”。明代內(nèi)閣重臣許國于萬歷年間為羅應鶴致仕返鄉(xiāng)所建居所門樓題贈“首善儒宗”之贊語。計數(shù)歷代皇帝、高官、名流為呈坎所題的匾額,多達數(shù)百塊(現(xiàn)僅存30多塊),不僅在徽州首屈一指,就是在全國也實屬罕見。現(xiàn)今閣中尚存、最為著名的要數(shù)元代光祿大夫李孟書贈國子監(jiān)祭酒羅綺的“大司成”匾,歷史最為悠久,距今已700多年。
1995年,故宮博物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欒成顯先生到呈坎考察時曾說:”故宮只有500多年的匾,呈坎卻有700多年的匾和兩塊630多年的匾,是很寶貴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