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的俗話兒
繼勇氏
“老濟南”不僅有很多外地人難以聽懂的方言,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俗稱。細細琢磨這些俗稱,覺得挺有意思。
舊時的濟南人對某些物品名稱的叫法很特別,如:“雞蛋”不叫雞蛋,叫“雞子兒”;“紅薯”不叫紅薯,叫“地瓜”;“花生”不叫花生,叫“長果”;“饅頭”不叫饅頭,叫“饃饃”;“油條”不叫油條叫“??子”;“玉米”不叫玉米叫“棒子”;“土豆”不叫土豆叫“地蛋”;“香菜”不叫香菜,叫 “芫荽”;“山楂”不叫山楂叫“酸楂”;“醬油螺螄”則俗稱為“蛤喇蚰子”。至于濟南人為什么如此叫法,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我想不外乎是為了好念(如雞子兒)、根據(jù)形狀(如長果)及生長特點(如地瓜)而約定俗成。雖然,如今此類叫法在公共場合已不多見,但在小巷深處和民間仍能時常聽到。
濟南人對舶來品俗稱洋貨,所以就有了洋火、洋油、洋車、洋白菜(卷心菜)、洋柿子(西紅柿)的叫法。在濟南,包子有大、小之分,水餃俗稱為小包子,蒸包俗稱大包子,平常大小包子的叫法根據(jù)場合而定,一般情況下并無“大、小”叫法之分。濟南人習慣于把“收音機”稱之為“戲匣子”,把“玻璃球”稱之為“溜溜蛋兒”,把“氣球”稱之為“洋茄子”,把“廁所”稱之為“茅房”,把“理發(fā)”稱之為“剃頭”,把睡覺用的“枕頭”稱之為“豆枕”。
記得小時候我特愛玩,那年月沒有什么家庭作業(yè),課余時間我們一幫頑童不是掏“家雀”(麻雀),就是捕“蜓蜓”(蜻蜓);不逮“螞蚱”(蝗蟲),就是粘“燒雀”(知了);不是釣“蛤蟆”(青蛙),就是放“鵓鴿”(鴿子);不是斗“蛐蛐”(蟋蟀),就是養(yǎng)“guāi子”(蟈蟈),當然,我們無論誰也不喜歡“老鴰”(烏鴉)。那年月,我們整天價不得閑,每天都窮忙活,可就是不知道讀書學習,如今想想當年玩得那些“花活”,雖也不亦樂乎,但確實留有不少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