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蛋龍:與鳥類最像的恐龍長1.8米/被誤會偷蛋
明旭醬
竊蛋龍是一種獸腳亞目下的小型恐龍,誕生于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體長大多達到了1.8-2.5米,外形非??崴气B類,嘴巴是類似鸚鵡的鳥喙狀,并且頭頂帶有突起的冠飾,并且大部分都長有羽毛,第一批竊蛋龍化石是在蒙古國的德加多克塔發(fā)現(xiàn)的。
竊蛋龍的外形特征
竊蛋龍可以說是所有恐龍中最像鳥類的品種質(zhì)疑,不僅全身長有大范圍的羽毛,甚至在它們的骨骼結(jié)構(gòu)上都能看出鳥類痕跡,比如肋骨上幾乎全部都長有突起物,以此加固胸腔,并且尾椎后端長有尾綜骨,能夠固定大量的叢狀羽毛,而且越原始的竊蛋龍羽毛痕跡越多,甚至像尾羽龍這樣的原始恐龍的身上幾乎全部覆蓋了羽毛。
竊蛋龍基本上都擁有著非常顯眼的冠飾,顱骨整體較短,但是嘴巴很大,鼻部和上頜隆起,看起來有點像是火雞或者鸚鵡的喙狀嘴巴,雖然嘴巴里沒有牙齒,但是喙也能夠像叉子一樣切割和鉗住食物,它的后肢非常修長,尤其是小腿骨很長,指爪也尖銳且彎曲,這也使得它能夠高度的進行奔跑。
竊蛋龍的生活習性
竊蛋龍的食性可能是雜食,因為它們有力的喙狀嘴,除了可以切割和啃食植物的樹葉和種子之外,還能刺穿貝類或者蛋的殼,不過并不是所有竊蛋龍都喜歡吃蛋,但是它們很可能非常熱衷于偷蛋,因為在第一批化石出土的時候就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一窩蛋和一具竊蛋龍化石,當時美國紐約博物館就分析認為它可能是在偷原角龍的蛋吃或者孵化,于是將其取名竊蛋龍。
竊蛋龍的化石發(fā)現(xiàn)
在1920年的時候,由美國紐約博物館主導的中央亞細亞考察計劃中,當時就對蒙古國的戈壁地區(qū)進行了挖掘,最終收獲了大量的竊蛋龍化石,當時這批化石中有一個破碎的顱骨和一窩蛋化石,于是科學家就認為竊蛋龍很可能是在偷盜蛋的過程中被殺死,但是直到1993年的時候,馬克·羅維爾博士卻提出它很可能是在保護自己的蛋,而不是偷盜,因為它在后來發(fā)現(xiàn)的竊蛋龍化石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類似的蛋,并且蛋中還出現(xiàn)了竊蛋龍的細小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