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人名
蕓溪桑
不丹全稱不丹王國(The Kingdom of Bhutan)。國土面積3.88萬平方公里。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東、北、西三面與中國接壤,南部與印度交界。為內(nèi)陸山國,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山區(qū)氣候寒冷,高山終年積雪;中部河谷地帶氣候較溫和,年降水760至2000毫米;南部森林密布,丘陵平原屬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年降水5000至6000毫米。境內(nèi)河流均由北向南,主要有阿穆曲河、旺曲河及莫曲河等。國內(nèi)最高山峰為位于中國和不丹的邊境地區(qū)的干卡本森峰,海拔7570米。22.32萬(2005年7月)。不丹族約占總?cè)丝诘?0%,尼泊爾人約占35%,其余為藏族和印度人。藏傳佛教(噶舉派)為國教,尼泊爾族居民信奉印度教。宗卡語為官方語言。
公元7世紀(jì),即為吐蕃之地,當(dāng)時被吐蕃人稱作“門隅”(Monyul),藏語意思是“黑暗的地區(qū)”。12世紀(jì)后,藏傳佛教竺巴噶舉派逐漸執(zhí)掌權(quán)力實行政教合一。9世紀(jì),開始形成獨立部落。中國元朝統(tǒng)一西藏后,成為中國的領(lǐng)土。帕木竹家族從元朝取得了13萬戶中的帕竹萬戶侯稱號,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帕木竺巴政權(quán),一統(tǒng)西藏達265年之久?!绑冒汀笔鞘遣卣Z“龍”的音譯。到了明朝末年,帕竹王室的政權(quán)被其家臣所篡奪,加之黃教興起,“竺巴”的信徒被兩面夾擊。竺巴派領(lǐng)袖阿旺?納姆伽爾(Ngawang Namgyal,1594~1651)帶領(lǐng)竺巴信徒遠走不丹。1616年,阿旺?納姆伽爾統(tǒng)一不丹。1772年,遭英國入侵,淪為英國的保護地。1865年,英國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不丹被迫割讓2000平方千米土地。1907年,烏顏?旺楚克(Ugyen Wangchuck,1862~1926 ,1907~1926在位,)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建立不丹王國,集政教大權(quán)于一身,并規(guī)定國王世襲。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guī)定不丹對外關(guān)系受英國“指導(dǎo)”。1949年8月,獨立后的印度與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guī)定不丹對外關(guān)系受印度“指導(dǎo)”。1971年,加入聯(lián)合國。1973年,成為不結(jié)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qū)域合作聯(lián)盟成員。2006年,不丹王國的第四任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Jigme Singye Wangchuck,1955~ ,1972~2006在位)向全國宣布,不丹將于2008年舉行歷史上的首次民主選舉,產(chǎn)生第一個民選政府,不丹由此從一個世襲君制的國家轉(zhuǎn)變成一個議會民主制的國家。
古代的不丹人沒有姓,只有名。確實,絕大多數(shù)不丹人確實只有名字,如藏醫(yī)白瑪?多吉(pema Dorji,1936~2009)。不丹受藏族文化的影響很深,很多名字都來自藏語,如不丹歷史上有7位國王名叫“丹增”(Tenzin)——丹增?竺加爾(Tenzin Drukgye,1651~1656在位)、丹增?竺克達(Tenzin Drukdra,?~1667,1656~1667在位)、丹增?拉布杰(Tenzin Rabgye,1638~1694,1680~1694在位)、竺克?丹增一世(Druk Tendzin I,1765~1768在位)、竺克?丹增二世(Druk Tendzin II,1788~1792在位)、桑杰?丹增(Sangye Tendzin,1805~1806在位)、丹增?竺克達(Tendzin Drugdra,1819~1823在位),“丹增”(Tenzin)源于藏語,意為“掌執(zhí)佛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