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標志 湯瓶牌(2)
飛鸞桑
湯瓶牌的故事
1368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今南京)建立明朝,同年8月,又北伐攻打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兵至河北、天津交界,朱元璋親臨前線巡視,不慎受傷,被一回回人救到家中養(yǎng)傷。這家屋前臺階上,置一湯瓶,每天主人用它凈手、凈身,然后禮拜,朱元璋療傷期間,得知此家是回回人家,信奉伊斯蘭教,湯瓶乃穆斯林專用之物。傷愈后,囑咐這家主人,把湯瓶掛在大門口外,并說:“朕命明軍見有湯瓶掛在門外,不得入內(nèi)騷擾,盡力保護,用以答謝主人”。于是回回各家都把湯瓶掛在門外,湯瓶掛在門外,使用很不方便,使用湯瓶時,門外無湯瓶,又怕明軍入內(nèi),于是有人用一木牌,畫一湯瓶掛在門外。久而久之,形成習(xí)俗,更有人寫上“清真回回”四個字,加以標明,人們就把此牌叫做“湯瓶牌”。
后來,有賣食物者,在攤前掛上“湯瓶牌”表示自己所賣食品為“清真食品”。
從此“湯瓶牌”便成為回族的飯館、飲食攤點及回族經(jīng)營場所的“清真”標志了。而后,回民住宅在自家的上門坎上,貼上阿拉伯文的“獨阿宜”,代替“湯瓶牌”,表示此家為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