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嵐皋縣歷史跡遺址(3)
愛太累
玉皇廟(朝陽殿)遺址
位于藺河鄉(xiāng)立新村南部約3公里的蔣家山頂峰,明清時代。該遺址以山頂自然地勢建造,形成五個部分:一是依山崖搭建屋面做祭祀臺一處;二是遺址的東側(cè)有莊基兩處,面積約40平方米,應為伙房和香火客人生活住地;三是山頂?shù)淖罡咛幱谢顒訄龅匾惶帲娣e約60平方米;四是前殿遺址一處,門向東南,面積48平方米;五是后殿一處,門向東南,面積40平方米。遺址內(nèi)現(xiàn)存有建廟和續(xù)修廟記事碑10通,石香爐1個,佛座1個,古樹1棵。
祖師廟遺址
位于藺河鄉(xiāng)立新村北約2.5公里處的香爐山,清代。祖師廟位于香爐山頂峰,北面山坡較緩,地勢西低東高,有崎嶇山路可達山頂;東、西、南三面均為懸崖峭壁。殿址選在凸兀的山巖頂端(酷似一個巨大石柱),四面絕壁,唯有西側(cè)依山崖鑿坎加修簡易臺階、架木梯方可蹬頂。殿址南北寬東西窄,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左右,四周有圍墻,依山勢自然起伏而建,用片石砌筑,高2——3米,上寬0.45米。圍墻西側(cè)設簡易山門(有門樓),木門框、單扇門,東北向;門樓頂面兩坡水,用小片石覆蓋。拜殿建于山頂東側(cè)絕壁之上,殿建筑大部分已破敗坍塌,就現(xiàn)狀可見為硬山、兩坡水、上覆小灰瓦、單間、7架梁;殿面闊3.94米、高3.5米、進深5.8米;墻體由片石、灰磚、土坯混合砌筑,寬0.45米。殿內(nèi)東面有祭臺,長3米,寬0.60米,高1.13米。
殿內(nèi)三面墻表面均有壁畫。祭臺放置殘損石造象一尊,高0.60米;殘木雕象一尊,高0.51米。遺址現(xiàn)存石碑7通,石香爐一個、石造像一尊、木雕像一尊及古樹數(shù)棵。拜殿西端懸崖下邊建有香客生活用房一棟,屋頂、梁架無存,僅見四周石墻殘壁開有二門一窗,占地面積約35平方米。
三官廟遺址
位于嵐皋縣四季鄉(xiāng)月壩村南1000米處,清代。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5.5米,南北寬12米。南邊石砌基礎(chǔ)墻體完好,遺址范圍界畔清晰,所存單體文物有石柱礎(chǔ)2個,香爐1個,古柏1棵,古松1棵,桂花樹3棵,保存均完好。表面建筑大部分在文革期間拆除,現(xiàn)被麥溪小學占用。
“壽星橋”遺址
位于嵐皋縣四季鄉(xiāng)茶硼村南350米,清代。據(jù)當?shù)厝罕姺从?,“壽星橋”當?shù)卦Q“涼橋”。長約25米、寬6米、高約4米,兩邊有木結(jié)構(gòu)護欄,頂為兩坡水懸山,繕灰瓦。其用途一是便利交通,二是當?shù)厝罕娤募炯{涼,是山區(qū)民眾就地取材的傳統(tǒng)建筑?,F(xiàn)橋身已毀,僅剩兩端橋基。橋基南端呈覆斗狀,以矩形塊石和卵石砌筑,長8米、寬4.5米、高3.5米;橋基礎(chǔ)北端就巖石打鑿而成,其打鑿臺面寬8.0米、臺面距河床高4.5米、臺面深1.5米。其下有柱洞4個,東西“一”字型排列。兩橋墩跨度約25米。
遺址北面距橋墩3米處遺留修橋殘碑1通,名曰“壽星橋碑”,僅存碑首,額題文字陰刻“壽星橋碑”,年款僅見“光緒年”三字,殘高0.65米、寬0.95米、厚0.06米。
蒼水橋遺址
位于嵐皋縣四季鄉(xiāng)蒼水村北250米處,清代。據(jù)當?shù)厝罕姺从常摌蛟Q“涼橋”,長約20米、寬5米、高約3米,兩邊有木結(jié)構(gòu)護欄,頂為兩坡水懸山,繕灰瓦。其用途一是便利交通,二是當?shù)厝罕娤募炯{涼,是山區(qū)民眾就地取材的傳統(tǒng)建筑?,F(xiàn)橋身及西北端橋基已毀。東南端橋基就巖石打鑿而成,現(xiàn)存長方形柱洞7個,圓形柱洞9個,共三行“一”字形排列,橫向間距約0.60米,縱向間距約0.40米。殘留石柱2根,一為圓柱體,高0.65米、直徑0.30米;另一為方柱體,高0.72米、寬0.35米,厚0.22米,兩柱間距0.60米。
神河源戰(zhàn)場遺址
位于嵐皋縣神河源國營林場內(nèi),清代。遺址所在地均為連綿起伏土丘,呈點狀分布,約14000000平方米,表面全為草甸覆蓋,間有零星灌木,低處偶爾有積水成池,水質(zhì)清澈,整體地貌甚為壯觀。相傳“清命官”楊遇春曾在此地屯兵鎮(zhèn)壓過白蓮教義軍,近年又有人在當?shù)氐膮擦种惺暗健帮w鏢”等古兵器,因此該地應該是清軍與農(nóng)民起義軍交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
茶園溝棧道遺址
位于藺河鄉(xiāng)藺河村委會東南150米處,年代不詳。棧道分布于大查溝以南崖壁之上,距河床高約3米。棧孔由西向東排列,分布長度約10米。殘留???個,最大??赘?.15米、寬0.14米,深0.20米,最小??赘?.10米、寬0.085米,深0.15米。??组g距0.60米——1米不等。
石瓦廠古水閘
位于嵐皋縣官元鎮(zhèn)北坪村北200米石瓦廠,清代。沿官元河兩岸分布,由方形閘孔和圓形閘孔組成。是古代利用洞河支流大河水力外運木材的一種方式。在大河東西兩岸及河床巖石上開鑿樁孔,利用木樁及木板將河水攔截,縮小河水落差,進行伐木放運,節(jié)約人力運輸,減少木材損失。原水閘已毀,現(xiàn)存樁孔數(shù)個,分長方形和圓形兩種,長方形孔口長0.25、寬0.23;圓孔,直徑0.32—0.35、深0.15—0.20米不等。該遺址是嵐皋現(xiàn)存較少的運木水閘,對研究湖廣、四川移民對巴山老林開發(fā)以及利用水力資源情況有一定參考價值。
燈盞壩棧道遺址
位于嵐皋縣橫溪鄉(xiāng)大河村西北約300米的燈盞壩,清代。古棧道全長約500米,遺址集中分布在兩處。一處在村北燈盞壩,另一處在村南楊家河壩,棧道依山崖修筑,現(xiàn)存圓孔及棧樁十多個,最下層距河床高約2米,??讖?.18—0.25米,孔深0.18米,棧樁長約0.3—0.5米,上鋪塊石以成路面,路面寬0.5—1米,平均寬0.8米,其間以小路相連,今仍作便道使用。
黑峰寨遺址
位于嵐皋縣橫溪鄉(xiāng)樂景村東北1500米,清代。黑峰寨坐南向北,利用黑峰山險峻地形構(gòu)筑而成,分主寨和外部防御工事兩部分。主寨東、北、西三面憑借懸崖為墻,南面人工構(gòu)筑寨墻一道,與東、西懸崖相接,自然塊石壘砌而成,長約200余米,寬3.4—1.8米不等,殘高2.5米。寨墻上有女墻和馬道,女墻寬0.6—1.0米、殘高0.5米。寨墻偏西部開有一門,已全部垮塌堵塞。外部工事北距主寨約100余米,利用地形建有塊石壘砌防御墻一道,形成主寨外部屏障。長約50余米,高4—3米。寨內(nèi)有碑一通,事關(guān)白蓮教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