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觀的潮俗 中秋“燒塔”
覓山醬
在許多民俗逐漸消失的今天,有些地方的民俗活動的舊火卻重新燃起,廣東潮汕的“燒塔”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每逢中秋夜,各地便可看見潮俗燒塔的民俗活動。許多市民在海灘上放起了孔明燈,并期盼愿望得到實現(xiàn)。深夜,“燒塔”便準時開始,人們不約而同的來到“塔前”,這是個數(shù)千塊磚按“品”字型壘起來的塔,高近十米,里面塞滿了柴火,塔在紫色的燈光下顯得很神秘。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只見“嗖”的一聲,一枚冷煙花小火箭從幾十米遠的發(fā)射架上直向磚塔猛撲過去,淋滿著柴油的塔一下子燃燒起來,把整個沙灘照得通亮!人們不由狂歡起來,紛紛用手上的照像機照下這精彩一幕,就這樣火焰帶著人們的祝福把晚會推向高潮。
而有的地方還從早晨開始,人們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后放置在曠地處,富有經(jīng)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高達丈余,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然后于黃昏時分在塔中點火焚燒枯枝及破木板之類,燃至夜半,火勢漸旺,瓦壁幾近通紅。人們還不時往塔里撒食鹽,以辟哩啪啦的響聲為樂。也有的撒硫磺,使瓦塔發(fā)出藍色的火焰,煞是好看。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fā)光的“金塔”。
中秋“燒塔”民俗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地廣泛流傳,但近年這習俗卻越來越少。傳說元朝漢人抗擊統(tǒng)治者胡人的殘暴統(tǒng)治,中秋之夜以“燒塔”為信號而紛紛起義。清順治吳穎的《潮州府志》載:“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兒童燒塔為樂?!蓖瑫r,潮汕人中秋還用“芋頭”祭祖,因為潮汕話里“胡人”的“胡”與“芋”發(fā)音一致。此外,在汕頭金平區(qū)蓮塘村,每家每戶中秋都“燒瓦塔”,當?shù)厝私小盁摺?,潮汕話的“瓦”和“蟻”發(fā)音一致,當?shù)氐拇迕裾f,如果中秋“燒瓦”那么家里一整年都沒螞蟻。
而汕頭市潮陽的“燒塔”習俗,更為奇特和饒有風趣。
據(jù)史料記載,潮陽中秋節(jié)“燒塔”,始于宋末元初。中秋之夜,天上一輪皓月,光照大地,城鄉(xiāng)各處,大塔小塔,火光熊熊,與月爭輝,圍觀者眾,或為塔添薪,或隨塔之焰光而歡歌起舞。
潮陽之中秋“燒塔”,還因造型奇特和動人傳說而聞名遐邇,塔用各種磚石砌成,形狀有“圓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圓形塔寓意為“中秋月圓人也圓”,一般有親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設(shè)圓形塔、方形塔狀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達;多角形塔寓意生財多道,生意興隆,經(jīng)商人家多砌設(shè)此類形塔。
砌塔的工藝也相當講究,有密封形,開窗形。開窗形的塔身上的“窗”有方形、菱形、梅花形等等,千姿百態(tài),塔的頂端是開放式的,像大煙囪,其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有兩米多高,高的有四五米高的,直徑從幾十厘米到一米多。燒塔時,從前是先把稻草或干柴放進塔里,再潑上煤油,然后點燒,頓時塔火熊熊,再往火里撒上一把鹽,燃燒時便發(fā)發(fā)噼噼拍拍之聲,十分有趣。
潮陽中秋砌塔之奇特造形,后來也為民間建筑師模仿建造永久性之大塔,而且留下好多有趣故事。如今,潮陽(包括現(xiàn)潮南區(qū))就有明清時期建造的古塔10多處。地處海濱的海門漁港漁民中秋節(jié)時多砌“圓形塔”,以祈求親人出海捕魚平安歸來,合家團圓。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海門人的中秋塔之模式,于近海處建造永久性的“晴波塔”,塔高16米,直徑3米,建筑結(jié)構(gòu)堅固嚴謹,塔門前一對聯(lián)為“晴看漁舟安水面,波環(huán)寶塔得源頭?!币话俣嗄陙?,臺風地震,寶塔安然無恙。而更有趣的是峽山的祥符塔,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峽山鄉(xiāng)人周光鎬(曾任大理寺卿)從京城告老回鄉(xiāng),中秋夜觀鄉(xiāng)人燒塔習俗,大受啟發(fā),遂倡議重建龜山上已倒塌的“祥符塔”,并從練江上運來一堆砌塔用磚石堆放山下,工期緊迫,周光鎬對鄉(xiāng)人說:“某日龜山上有奇觀,但上山者每人需攜兩石方能見到。”消息傳出,各鄉(xiāng)村上山觀奇者眾,把山下石磚都搬上山了,但并未見奇觀,人們問周光鎬:“奇觀何在?”周答:“萬眾飛磚上山,此奇觀也?!北娙嘶腥淮笪?。塔也如期建成。
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潮陽城鄉(xiāng)中秋燒塔作為傳統(tǒng)文化,又興旺起來,較大型的塔還設(shè)對聯(lián),有的則配以燃放煙花,塔光焰焰,五彩繽紛,一派祥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