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v片在线,91久久偷偷做嫩草免费看,久久6久久66热这里只是精品,亚洲国产韩国欧美在线

        劉春霖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芒種男神

        劉春霖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中國古代自隋朝實行科舉考試到1905年滿清廢除科舉有1300余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陸陸續(xù)續(xù)產(chǎn)生了600多名狀元(武狀元除外)。那么究竟誰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呢?清光緒年間的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劉春霖(1872年—1944年),字潤琴,號石云。直隸肅寧人,清光緒30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劉春霖之中狀元,實屬偶然,在他的背后還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朝照例舉行了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jīng)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

        當時內(nèi)外交困,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準備做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她首先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內(nèi)心頗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時,一股陰云陡然開起。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一見“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為珍妃支持光緒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悅,后來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見“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使慈禧火上澆油。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克星,是無法容忍的,于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因為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征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fā)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經(jīng)過主考官的保奏,為照顧社會輿論,朱汝珍的名字雖然沒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劉春霖之后了。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劉春霖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滅亡,科舉制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劉春霖考中狀元后,官職不高,最后職務(wù)是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省自治籌備處處長。1928年劉春霖離職不再從政,隱居北京。

        興學和救災

        劉春霖兄弟二人,小時候在老家肅寧縣北石寶村跟隨伯父生活,由于家庭生活困難,只是由表叔王鐵山教他二人讀書。由此,劉春霖深知農(nóng)村兒童讀書的困難。劉春霖考中狀元后,沒有在老家廣修“狀元府”來光耀自家的門庭,而是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學堂,學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全由劉春霖出資捐助,并在學堂門口題有“鑄才爐”匾額一方,立有石碑一座,作有《勸學篇》一文留念。石碑至今尚存。

        劉春霖非常關(guān)心鄉(xiāng)梓教育,當肅寧縣建立“肅寧縣師資講習所”和“高級小學堂”時,劉春霖的入室弟子吳友梅(清朝末科秀才)校長,特請劉春霖為學堂正廳的明柱上寫了抱柱對聯(lián)(木制雕刻的黑底金字):“天開新學界,地嬗古遺風?!辈⒄垊⒋毫貫閷W堂撰擬了校歌歌詞。歌詞為:“地嬗古遺風,毛公設(shè)帳,董相傳經(jīng)。荊軻故里,武垣城。儒文俠武,燕趙遺風。莘莘學子,負笈來從,普被時雨并春風。春風暖,雨露濃,高門桃李及時榮?!?/p>

        劉春霖在北京居住多年,他與民國時期旅居北京的河北省知名人士為同鄉(xiāng)在京的子女們籌建了一所中學,名為“燕冀中學”。該校分為男、女兩校,男校在外城廣安門大街,女校在內(nèi)城西什庫后庫。劉春霖不僅為建校捐款并贈書,而且還任燕冀中學董事會董事。后來該校日益擴大,不僅限河北籍學生,并招收外省、市籍學生。當年,女校在北京市成為有名的私立學校之一。

        1933年夏季,黃河決口,河北、河南、山東三角地帶洪水泛濫,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河北省知名人士劉春霖、段繩武、谷鐘秀、齊振林等,組織成立了“河北省移民協(xié)會”,會長一職大家共推段繩武擔任,負責協(xié)會主要工作。該會組織領(lǐng)導災區(qū)難民救濟,對無家可歸者,遷徙到包頭城東15里的南海子一帶,開墾荒地,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兩次,共計330戶,1100多人,一切費用除發(fā)起人捐助外,并向多方募集。劉春霖不顧年邁,各方奔走,并聯(lián)系當時的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學忠,于學忠明令各級地方政府給予協(xié)助。包頭南海子這個地區(qū),經(jīng)河北移民的辛勤勞動,發(fā)展很快,人口日益增多,村莊逐漸擴大,發(fā)展成為四五個“河北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