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縣喪葬習俗
逸龍
連城舊式的喪葬禮儀大體沿襲先秦的程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風俗的變化,而有所改革。舊俗的全過程大體分以下幾個階段:
初喪 從第一天的“□殮”至出柩前這一階段屬于初喪。親人病情轉(zhuǎn)危時,向叔伯和外氏通報。親人彌留之際,移至大廳(男居左角,女居右角)。兒子替他穿好衣服,男女所穿衣服均為上六(件)下六(件),男人外套長衫馬褂,戴紅頂六合帽;女人穿大紅綠裙,罩鳳冠霞披。親人咽氣后,出訃告,報外氏。訃告有固定格式,訃告上五服內(nèi)親人都要由疏至親排出,最后為孝子。外氏到喪家,男、女均坐轎。死者家屬都要到大門外接、送。喪家按選定的日、時,將死者放在地上(叫“落地”);又按選定的日、時舉行祭禮,進行大殮、開吊、族人、新戚、朋友或在死者神位前燒香燭,或送挽幛,或送奠儀,鼓吹手起奏。來者如跪拜,子孫應在神位旁跪拜還禮。大殮,開吊之后蓋棺。
出柩 死者年滿六十,就算有壽。如果家境還好,一般都安排在首七(從咽氣之日算起的第七天)出柩,出柩的儀節(jié)包括舉行家祭、外氏致祭、親戚按親疏一一祭奠、五服內(nèi)親人再在靈前跪拜把盞,然后抬棺就道,俗謂“出柩”。出柩儀仗順序為燈籠(左右各一,黑字,一邊寫姓氏,一邊寫死者或族內(nèi)最高功名)、火把、大鑼、鼓吹手、執(zhí)事牌、死者神位、棺材、孝子(服“斬衰”)、孝孫、五服內(nèi)親人、賓客(包括外氏、女婿等)、挽聯(lián)。棺材出門時要放鞭炮;走一段路之后,孝子孝孫須跪拜辭送(賓客不送至下葬的地方)。首七出柩的,當日還要“安靈”(安設(shè)靈屋)。
做七 喪禮中的“七”是由佛教傳入中國的,叫“做齋七”,即每七天設(shè)齋會追薦死者一次,共七次。連城還有“犯七”的忌諱,以犯“三七”最好,有利生人(連城方言“三”與“生”同音),犯“七七”不吉利(俗謂“犯尾七”)須要走“七”,即生人須于這天避開住地。首七一般同出柩連在一起,沒有另外舉行。窮人家停尸到首七的,首七只燒“包”(里面裝有紙錢、金銀紙之類)。二七通常只燒包、燒紙錢。三七由女兒在父母靈前燒香燭、包、金銀桶,供奉米□。四七一般只燒包、燒紙錢。五七是七個“七”中最隆重的一次。早晨舉行移靈祭(將“靈屋”移到與正廳同一方向);晚上燒靈,也要致祭。燒靈后入祖廟讓死者與祖宗同享蒸嘗。中午要宴請外氏、親戚、朋友、同宗叔伯兄弟等親人。每個女兒都要辦一桌酒席,供奉在靈前。主人還要回五七飯。五七完后,整個喪葬過程基本完成,六七、七七只燒包、燒紙。
此外,一年后要做周年(小祥),孫子等除孝服;二年后做三年(大祥);兒子除孝服。
以上習俗雖然目前仍流行于民間,但已有所簡化。在知識界和干部隊伍中多提倡薄葬,有的還將死者遺體火化。這些喪事新辦,對革除舊習產(chǎn)生良好影響,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