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飲食習俗
細雨纏綿
明代建州之初,以稻粟為主,雜以豆類、薯類。清代以后,川道主食稻、麥。山地主食包谷、薯類。山區(qū)慣用鼎鍋(吊鍋)為炊,做飯、烤火兩便。
民喜肉食,好佳釀。每殺年豬,常請親朋聚餐暢飲,名曰吃庖湯。食肉,喜熏臘,習慣大塊,稱木梳肉,以示好客大方。
味尚酸、辣、麻、咸,尤以酸辣為最,家家不離泡菜壇和漿水缸,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穿穿”之民諺。
食糧品種繁多,人民多善粗糧細作,變化調(diào)劑。家常便飯有:菜豆腐、粗老灌、小豆面、攪團、蝌螞子、撥面魚、面削削、卜拉子(亦稱面渣渣)、拌湯、甜漿、涼粉等。佐餐之干、鮮、腌、泡諸小菜,品多味長。巴山的開花饃,蒼社溝的罐罐油茶(羌人遺風),曾家河、黑水的小豆面,獨具特色。
鄉(xiāng)俗好客,大凡婚喪嫁娶、生辰滿月及修房遷居,甚至入學、上任、出門、遠歸,皆尚辦酒席。逢年過節(jié)都要專程接客(多是娘家接女兒)進餐,菜肴制作、擺設各地有異。
解放后,經(jīng)土地改革,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稻麥產(chǎn)量提高,山區(qū)細糧比率大增,菜肴品類增多。時令鮮菜,加上傳統(tǒng)的熏臘、腌泡制品及山珍海味,形成寧強特有的食品風格。
地方風味食品獨具特色的有王婆麻辣雞、王家核桃饃、假魚和根面角。王婆麻辣雞香味長;王家核桃饃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民國時期曾受省府嘉獎;假魚和根面角除寧強外絕無僅有,近年已登上豪華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