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古建筑與碑刻(4)
玉玲
宋璟碑
宋璟碑,今在邢臺市南郊五公里處的東戶鄉(xiāng)中學(xué)校園內(nèi)。因碑為唐代著名書法家頗真卿書撰,故亦稱顏魯公碑。
碑體高289.5公分,寬149公分,惻42.5公分。半園形碑首,浮雕纏尾四龍,矯健雄渾。方形碑額,正中篆書陰文“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個大字。原有仰首最質(zhì)碑座,上刻搭褳花紋,莊嚴(yán)穩(wěn)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體盈寸,洋洋三千余言,盡述宋璟“歷仕三朝,剛直不阿”的榮耀事跡。碑文題后結(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九月,系宋璟之孫宋儼為“追念祖父德業(yè)”所建。
宋儼是宋璟第七于宋華之子,建碑時正任蘇州刺史。據(jù)新、舊二唐書和碑文記載,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上疏告老,申請“致仕”,玄宗李隆基“仍令全給祿奉”,退休回洛陽養(yǎng)病。而后于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月十九日,“薨于東都明教里私第,年七十五”。次年五月二十九日,復(fù)“歸葬于沙河大尉鄉(xiāng)丞相原之先塋”。
宋璟碑初立時,前后兩面及碑右側(cè)皆刻文,左側(cè)無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十一月,年已七十歲的顏真卿重新增寫碑文,于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春補(bǔ)刻于碑之左側(cè)?,F(xiàn)為河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小開元寺塔
在邢臺縣龍泉寺村的東山上,原有一寺,名“開元寺”。明正德年間,該寺長老招募眾多能工巧匠,于寺中建一塔,名小開元寺塔?,F(xiàn)今小開元寺建筑多已蕩然無存,唯此塔依然矗立,雄風(fēng)猶在。
是塔高約五丈,由青紅兩色古磚砌成,相映成趣,望而賞心悅目。塔身南北各有一青石碣碑。北面碑文上款:開元寺。中間兩行楷書:寶峰長老貴公壽塔。正德三年。南面碑文記石碑之上分為四層,每層均為六角飛檐形,飛檐錯落有致,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每層的底部,各有一支綻莆初放的蓮花,托一磚柱做為裹角。這種別具匠心的設(shè)計,把藝術(shù)與建筑和諧地協(xié)調(diào)為一體。塔首翹立一只美麗的石雕雄雞,向著悠遠(yuǎn)的山野,引頸常啼。
字畫屋
字畫屋位于邢臺縣祝村北街東頭,房五間,是—所廣集天下名士妙筆,經(jīng)精工刻制而建造的金石屋。清朝中后期,祝村北街楊昌期,他廣拓名家書法,精工復(fù)制,歷時數(shù)載,建成此屋。屋內(nèi)各家書法環(huán)于四壁,皆為青石刻就,距地面一米許。今屋門面向西開,進(jìn)門東壁迎面刻一大“壽”字,高四尺,寬二尺,近看雄渾有力,固如堅石,宋代蘇東坡的小草和蘇靈芝的“大唐易州鐵像碑頌并序”等,凡三十余幅。論書體,大草,小草,行書、楷書俱全,論刻功,陰刻、陽刻皆俱,風(fēng)格追別。是字畫屋自建成至今,風(fēng)摩邢襄,招來不少墨客雅士,成為襄左一勝。
邢臺基督教堂
邢臺市新華路和新西街交叉口的西北側(cè),這是我省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羅馬式建筑之一。禮拜堂共有兩層,底層一半掩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是個地下室。青磚碧瓦,拱門長窗。頂瓦是用鋁合金板制成的特殊瓦當(dāng)。禮拜堂之內(nèi),寬敞明亮,別有洞天。
這座基督教堂大約建于十九世紀(jì)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了??谷諔?zhàn)爭后期,教堂一度關(guān)閉,成了北方大學(xué)的校園?,F(xiàn)在禮拜堂,仍為基督教徒們活動之地。
邢臺清真寺
邢臺清真寺南寺座落于原邢臺南關(guān)馬市街西側(cè), 清真寺南寺始建年代不詳,惟元代,邢為順德路。為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故邢臺的清真寺,多建于元。今建筑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
南寺總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寺正門為四開間,門墻下半部為古銅色,上半部為墨綠色。大門門額上書“清真寺”三個大字,主建筑禮拜殿又稱為大殿,由于禮拜須面向阿拉伯麥加圣地,故大殿皆朝西方。大殿奠基較高,禮拜時拾級而上。殿高七米有余前出抱廈,面積共約200余平方米;抱廈為穹形青瓦頂,緊接后面的禮拜殿硬山式頂,拱托相襯,前后呼應(yīng),渾然一體。抱廈的梁,檁、柱用綠、藍(lán),白,紅等色彩繪。抱廈的八根柱上有12塊木花牙于,皆雕刻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上象征高尚沽雅的梅、蘭,松、竹,菊等圖案。殿為三大開間,雕花門扇。兩邊山磚也鑲砌刻有小云卷草圖案與磚雕,大殿門額上懸掛—方黑漆舍字木匾“垂裕后昆”字體渾厚道勁。
邢臺清真寺既具有中國古典建筑特征,又帶有阿拉伯建筑藝術(shù)色彩,它是中間人民古老友誼的見證,又體現(xiàn)了邢臺穆斯林歷史文化的風(fēng)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