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民俗 都天廟會(2)
慕笛安
一是“約駕”。五月十六日舉辦都天會,前一天晚上,即五月十五日晚上,興化城主要商行店鋪的大老板、十班大會(即同業(yè)公所)負責(zé)人以及地方上有名望的紳士、名流等,一個個身穿禮服盛裝前往都天廟去舉行隆重而莊重的“約駕”儀式。屆時,廟里道士列隊迎候貴賓光臨?!岸继齑蟮邸鄙裣袂叭┓?,香煙繚繞、爆竹聲聲、燭光沖天、鐘鼓齊鳴、頌經(jīng)一片。一些前來“約駕”的老板穿上判官袍服,戴上判官面具,雙手執(zhí)笏,跪拜“都天大帝”,并祈禱明日午時請駕出巡,保一方平安富貴。
二是“朝廟”。五月十六日臨近中午,各行業(yè)出會人員根據(jù)分工,化妝后備好各種道具,其他與會人員穿上各俱特色的服裝。有的穿隱黃色夏布大襪頭上衣,白府綢褲子,有的穿竹布大褂子,有的穿橫羅麻紗,一個個頭戴斗蓬,列隊到都天廟廣場庭院集中舉行“朝廟”儀式。會董及各會負責(zé)人、裝扮判官的人,都在“都天大帝”神像前上香、焚黃元、三跪九拜。屆時又是一陣鼓樂齊鳴、鞭炮聲聲。
三是神像入座儀式?!岸继齑蟮邸彼某鲅采褶I,為用紅木精雕細刻、四柱盤龍、轎頂用琉璃制成,上置“五岳朝天”琉璃燈,轎蓋四周圍有繡著龍鳳圖案的綢緞短幔,轎底盤上安放一把龍鳳太師椅,椅前書卷式長條供桌上置放黃布包裹的一方大印及香爐、燭臺、茶碗、風(fēng)燈、文房四寶等物。神轎前后左右一門三窗均為敞開式,供游人瞻仰“都天大帝”寶像尊容。待十班大會相繼“朝廟”過后,神像入座儀式也就按道教有關(guān)規(guī)程舉行,絲毫不能差錯。神像入座后,神轎左右兩邊,插上用黃布包裹的轎杠,同時在前后兩邊系好四副抬杠,八名差役打扮的轎夫和八名換杠轎夫,列隊于神轎兩側(cè),待命抬駕出巡。在此之前,還舉行“馬弁”穿錐儀式。
四是出會。“都天會”出會時間一般定在午時,即中午11點至13點之間。如遇大雨,則順延。隊伍出發(fā)前,大會總指揮發(fā)出指令,一皂衣馬夾差役打扮、手執(zhí)京鑼的漢子,快步沿出會路線“清街”。他邊走邊敲鑼,告示夾道觀會人等讓開道路,退居兩旁、迎接儀仗到來。隨后,由四面直徑約為120厘米的頭鑼開道。四面頭鑼排成兩行,每鑼由一清代士卒打扮的壯漢挑著。杠前為鑼,杠后為黃布袋(內(nèi)裝石砂,為平衡用)。走在隊伍左側(cè)的敲鑼人用右肩挑著,鑼臍朝外,左手執(zhí)鑼梆。走在隊伍右側(cè)的敲鑼人,用左肩挑著,鑼臍朝外,右手執(zhí)鑼梆。
“都天會”為13梆鑼(“龍王會”也為13梆鑼,而“城隍會”為11梆鑼,亦說9梆鑼,原因是“都天”和“龍王”皆為王位,“城隍”亦侯位)。四面頭鑼同時按13梆一個節(jié)奏敲響,其音蒼勁、粗獷、雄渾、悠長,哐哐之聲給人以無比的震撼,方圓一、二里之外的深街背巷皆能入耳。頭鑼身后是四人(另有四人隨隊而行,準備換杠)抬著一座用高級木料精制而成的高六尺、分上下兩層、重檐亭閣式“香亭”。亭內(nèi)置雙耳銅質(zhì)大香爐一尊,內(nèi)焚香氣濃郁的大香?!跋阃ぁ边^處,觀會人等紛紛向亭內(nèi)投擲銅元、銅錢等香火錢。接著為五把黃緞大傘。用黃緞圍就的傘蓋周圍兩至三道圓形傘幔上,分層次密密麻麻地用毛筆正楷寫滿成千上萬與會人員,以及對迎會作出貢獻人員的姓名,故名曰“萬名傘”。
“萬名傘”后是由兩名壯漢名挑著一副木質(zhì)花籃狀的“茶擔(dān)子”。“茶擔(dān)”上擺著古式有蓋茶碗、插花瓷瓶等物。其后伴隨一支有二胡、笛、笙等樂器組成的樂隊緩緩前行?!安钃?dān)”過后,四人各執(zhí)一面小京鑼邊走邊敲。四名身著不同色彩綢衣綢褲、頭扎紅綢豎式辮子的童男子(十七、八歲的未婚男青年),每人一手提著一尊燒大香的小銅香爐,一手執(zhí)小芭蕉扇不停地朝小香爐里煽風(fēng)。兩尊香爐后邊是兩少年各抱一只盛滿大香的木質(zhì)香筒,隨時隨地準備為香亭和香爐供香。接著是紅、綠、黃各兩面長條形旗幟,六面旗幟分三排對稱行走。三色旗后為八名大小“判官”組成的方陣。雙手執(zhí)笏的兩個小判在前,一手提斗筆、一手握“生死簿”的大判在后。每個判官戴著不同顏色、不同胡須的面具,如青紫色、大紅色、深紅色、綠色、墨綠色、粉紅色、白色、金色等。所有判官一律身穿大紅、后背帶兜、腰束玄色寬帶,腳登皂靴。判官過處,若有觀會人員或店鋪燃放一串小鞭,判官們便邊走邊表演“背劍”、“托魁”、“開門”等舞蹈,以示謝意。判官方陣后為一隊看了使人毛骨悚然的“丫叉小鬼”……再后面的是一副“鑼鼓擔(dān)子”。
“鑼鼓擔(dān)子”是興化城廟會中特有的民間文藝形式。它用粗細不等的竹子扎成,外形酷似一頂長方形碩大花轎。轎頂和檐四周均用彩色綢緞圍就,四根柱子構(gòu)成一方空間,挑擔(dān)人站在其內(nèi),肩擔(dān)一支長一丈有余的扁擔(dān),扁擔(dān)兩頭伸出擔(dān)外二尺多長。扁擔(dān)前邊伸出部分上掛一面京鑼,擔(dān)右置放一只堂鼓,擔(dān)后置一板鼓。敲板鼓者一手執(zhí)板鼓鍵,一手執(zhí)響板。擔(dān)左右兩側(cè)各為兩把“二胡”、兩支“竹笛”、一“琵琶”、一“三弦”、一“小堂鑼”、一“扯缽”?!拌尮膿?dān)子”連同十一、二人組成的樂隊連成一體,邊行、邊輪番演奏“蘇武牧羊”、“梅花三弄”、“行街”、“八段錦”、“滿江紅”、“賣油郎”、“孟姜女”等幾十首民間樂曲。鑼鼓配絲竹,既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又婉轉(zhuǎn)悠揚悅耳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