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豐縣、沛縣喪葬風俗(4)
溫柔虐
25、墳?zāi)孤穹?/h2>
埋的“向口”是埋葬中的一件大事,常言道:“把爹娘送到南北坑里”就算當兒子的盡完了孝心。“南北坑”是指“墳?zāi)箍印?,正南正北的“墓坑”是沒有的,多少都要有點斜度,這種斜度叫“向口”。不論過去現(xiàn)在,一般埋葬方法由南迤東或“東南向口”的較多,叫“正向”;但為了“趕風”也有“埋向南迤西”或“西南”的,叫“偏西”;還有極少數(shù)埋成“東北向”或“西北向”叫“倒向、寒向”等。主墓確定以后,子孫們?nèi)肜蠅L都要照樣子埋葬。
凡是老塋地,一定要按照老塋的“向口”,不論埋在老塋的左側(cè)或右側(cè),新老墳的距離為五尺。向前錯出的標準是:新棺頭要搭在老棺材尾,這叫“首尾相連”;翁不見媳,雁行排列,閃開神路,只有祖墳可用夾棺葬(所謂夾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中,妻居兩邊),其子孫只能用排棺葬(所謂排棺葬,指一夫多妻者,男居內(nèi),妻全居外),因為俗語謂:“夾棺葬,人不旺?!?;一個墓坑的“夫妻墳”,若先死了一個,挖墓坑時,要見老棺材為準;下葬放新棺材時,兩棺材頭要齊;兩棺的距離是:材頭之間為一豎腳﹙三、四寸﹚,材尾之間為一橫腳﹙七、八寸﹚;家族墓格局主要有大昭穆(攜子抱孫)和小昭穆(偕妻抱子)兩種形式。
本地“打墓”還有許多講究:一是“陰陽”先生定好的穴位、釘好的木橛、劃好的開挖線,任何人不得移動或修改。二是打墓時間的長短,以靈柩在家停放時間的長短來決定。自“吉日”破土動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須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如果靈柩停放時間短,很緊迫,那打墓人就得風雨不避,日夜去干,絕不能誤了下葬時辰。三是打墓人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雇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盡力款待。過去,每當吃飯孝子都要“以跪伴食,無命不起,直至食終”。如果時間緊迫,飯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飯以食完不剩為好,萬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諱帶回家中?,F(xiàn)在,孝子“以跪伴食”的習俗已廢止,但是,孝子必須每天去墓地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磕頭示敬,吃飯時要給打墓人敬酒,這是絕不可少的禮儀。
26、發(fā)喪
《清·通禮》“役人舉柩就載,設(shè)奠柩前,如祖奠禮,奉魂帛就靈車,置主櫝于后,乃發(fā)引?!薄鞍l(fā)引,曰,柩車啟行也?!卑础段釋W(xué)錄》:“挽柩車之索謂之引,古亦謂之拂,今以整匹的布為之,系于杠之兩端,前屬于,柩行,引布前導(dǎo),故稱‘發(fā)引’?!焙髞韺⒐嘴`置喪架上,上覆紙罩,橫杠前后系有粗苘索,以代白布,重孝子牽引慢行,其余親屬也挽苘前進,又稱“執(zhí)拂”,俗稱“發(fā)喪”。
發(fā)喪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三、四點鐘,棺材安放到一架由十六人抬或八人抬的“儀杠”上,出喪前(把棺材抬出房門),死者的兒媳、女兒等要在靈前燒化紙錢。邊里重孝子、族家還要到靈棚下祭拜,然后懇(請的意思、邊里叫懇)護喪(抬棺材)的客護喪(即把棺材抬到門外大路上);邊外直接請幫忙的人出喪。
發(fā)喪要看日子,邊里發(fā)喪有長三天、短三天之說。長三天,即死者從死亡當天起至發(fā)喪當天止,時間多于72小時,少于96小時,為長三天。原因是男躲二、五、八,女身躲三、六、九;意思是死者若為男性,發(fā)喪的日子不能是農(nóng)歷初二、初五、初八或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若死者為女性,則應(yīng)避開含有三、六、九的日子,因為躲避這樣的忌日,發(fā)喪日期可多一天,謂之長三天。短三天,即從死亡當天算起,半天、一小時甚至一分鐘也算一天,即不到三整天,謂之短三天。邊外視寄埋和出殯兩種形式,少的三天,多的十余天,但也要請人看吉日吉時。
27、重喪日
《陰宅秘旨》曰,“重喪有人死,雙棺立堂前”。也就是說,人在“重喪日”那天死了,那么這死人的家人必在一年之內(nèi)又死一個,此為“重喪”也。
“重喪日”確定方法如下:
正庚連七甲,二辛八乙當,
五丁十一癸,四丙十壬方,
三九逢戊日,六臘己重喪。
也就是說,正月庚日、七月甲日、二月辛日、八月乙日、四月丙日、十月壬日、五月丁日、十一月癸日、三月戊日、九月戊日、六月己日、臘月己日都是“重喪日”。
下葬日期,有的是單日死雙日埋,有的是雙日死單日埋,有的是統(tǒng)一單日埋,這些都是按照農(nóng)歷來的,講究‘喪不成雙’,在“重喪日”出殯和下葬先人尸骨同樣犯“重喪”。
楊公忌日:又稱為“楊公十三忌”,世傳為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百事忌: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間。
從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傳不等閑。
無事游宕之社稷,李顏入宅喪三郎。
初五犯著家長死,十四逢之身自當。
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到二十三。
月忌就是每個月中固定的禁忌日,即每個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這三天。
28、摔牢盆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后,棺前置“牢盆”,重孝子及近親屬手持哀杖跪于案前,長子孫手持影魂幡,跪于父親之后,大老執(zhí)高喊“前后平起——”,眾人抬起棺材,長子摔牢盆,然后棺材原地落下,重擺香案,開始路祭,首先是長子帶領(lǐng)全家路祭,此后各路親友按序路祭。
牢盆在該發(fā)喪的時候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長子已先去世,則由長孫摔,俗謂“小兒不趕長子孫”,因誰摔牢盆便意味著誰最有繼承權(quán),故本地鄉(xiāng)民十分看重此儀式,如不合乎規(guī)矩風俗,這個牢盆是難摔的。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塊橫磚上面,為何要用磚呢?據(jù)說可以避邪鎮(zhèn)宅。把磚撿回來,放在大門影壁前,任何邪魔外祟不敢侵入。如果是年高、福壽雙全的老人正常死亡,撿回摔盆用的磚,稱為“借壽磚”,意為借用死者的福壽。還有的說,用這塊磚給小男孩壓書,孩子將來一定是“一品文章錦繡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給女孩壓活(刺繡、衣服、鞋帽之類的手工活)定會心靈手巧。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帶不去,在陰間是要受窮挨餓的,牢盆摔得越碎,鄉(xiāng)民就認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萬不能抬起來再摔第二次,要由大老執(zhí)用腳踩碎,如果趁無人注意時撿拾碎片渣子墊在自家的床腳,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摔牢盆的傳說有三:
1、人生在世,誰能無過,虧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別人不知道,那閻王爺可最清楚,死后到陰間要受酷刑。兒孫為了給老人贖罪,便置盆為牢,事先囚禁,多送紙錢酒菜,等盆碎開,閻王一看,牢已蹲過了,又有諸多錢財酒菜享用,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獄之苦。
2、人生在世,誰能不困擾于名韁利索,長此以往,便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于牢獄之中。只有在死后,兒孫為其置一瓦盆,征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于是在死者入土為安之時,由其長子把這牢獄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靈魂徹底解放!
3、據(jù)說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準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
等長子摔碎牢盆后,此時進行“路祭”,仍用舊禮并配以哀樂,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長子帶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緣關(guān)系和關(guān)系好的親友分別行禮。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長子長孫應(yīng)在棺前打幡帶路,棺材后,緊跟女兒、兒媳、侄媳等親屬。眾喪屬隨著喇叭聲慟哭。抬棺材的儀杠在路上是不允許著地的,俗認為著地不吉,同時孝子頻頻回跪朝棺材磕頭,感謝大家?guī)兔Α?/p>
29、布棺
至墳地,按方向置棺土壙內(nèi)。如夫妻一方先去世,還要在兩個棺材間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橋,謂之“仙人橋”,寓意著夫妻陰間相會之意。如果娶了兩個妻子,兩妻均去世,則葬棺的順序按“排棺葬”,嫡妻在前,庶妻在后,統(tǒng)一葬在男性的右側(cè);夾棺葬,就是男性葬在中間,妻子分葬在兩側(cè)。排棺葬也有不按先后順序或按先后順序在棺材放置時前一點、后一點的情況;夾棺葬一般先結(jié)婚的在左側(cè),后結(jié)婚的在右側(cè)。
棺材入坑后,要擺正,調(diào)好走向。死者為男,要先請死者姥娘家人察看,如有不滿,再行調(diào)整,隨后孝子再察看并認可;死者為女,要請死者娘家人先看看。
沒有異議后,將“蜜蜂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里,長子(或長兒媳)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谷雜糧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著,大聲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余糧!”然后用"刷帚"從棺材前頭往后一掃,棺材上剩余少數(shù),大量的五谷均被"刷帚"掃落在簸箕里。無論多少,只能刷一次,要干凈利落,不可猶豫緩慢。這樣的葬儀其中隱藏妙義:“五谷”者取其音乃“無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著死者遺留給子孫的福澤越多。五谷雜糧回到家后,做餅子給死者的長子吃,表達了鄉(xiāng)親祈愿親人靈魂保佑后代的愿望。
30、祭典
此時,邊里有祭典的風俗,族家、姥娘家人等逐一祭典,如果立碑,這時還要祭碑。祭畢,眾人準備封土。豐縣、邊里不用大紅公雞滴血;邊外則用一只大紅公雞,鏟去頭,讓雞血圍墳坑灑三圈。
大老執(zhí)將一領(lǐng)用鐵锨鏟破四個角的葦席蓋在棺材上,在棺材蓋上正中位置放上三個生面捏成的小鳥,小鳥上覆小瓦,小瓦上寫著“敕令斬鬼”字樣;小瓦上壓弓、箭。弓身由柳木、蘋果枝等柔韌的枝條制成;弓弦則是苘繩編繞;箭身由楊樹枝等直條子修成,粗如筷子;箭頭由高粱桿子制成,箭身插在箭頭里。弓、箭射西北方,因為西北方是獸道,箭射猛獸,庇佑護衛(wèi)死者平安。
31、封墳
封墳不準挖新土,如是新陵地,婦女不能進去,只能在大路旁等候。死者的長子先鏟第一锨土埋葬,接著姥娘家人(死者為男)或娘家人(死者為女)鏟第二锨土埋葬,然后眾人幫忙,即為封墳,墳為圓形,堆好以后,要在墳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埋上預(yù)先在家煮熟的大甜糖餃子,有手掌大,一個方位埋一個,有幾個兒再多包幾個大餃子,一個兒吃一個;再按照死者的歲數(shù)包小甜糖餃子,手指頭大小,死者多大歲數(shù)就包多少個。小甜糖餃子埋的歌訣云:“前七后八,胳肢窩夾仨”,也是埋在四方。余下的則有早早在一旁等候的小孩爭著分食,民間講吃了這個糖餃子,牙不疼痛。
殯葬畢,從林地回去后,三日后圓墳,三十五日燒五七紙,一百天燒百日紙。每逢周年祭日要備好祭品去墓地祭奠哀悼,一直持續(xù)三年。以后就順著平常的節(jié)日燒紙紀念。春季是清明節(jié)(寒食節(jié)),夏季是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秋季是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冬季是正月初一(春節(jié)),這四個日子也叫做“四大鬼節(jié)”。
豐縣、邊里當天晚上有送面燈的風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狀,上鍋蒸熟,內(nèi)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于油中,點燃后由長子送到墳上,放下不準回頭,直接回家。
32、圓墳
圓墳,是一種祭奠形式,在葬后三日內(nèi)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并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zhuǎn)3圈,反轉(zhuǎn)3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
邊里圓墳,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娘人、女兒、女婿都到墳地,在墳前擺上供品,痛哭一番,用搟面杖將墳整圓,越圓越好;邊外圓墳,只有家人到墳地,也只須焚燒紙錢,將墳整圓即可。此后三年不可動墳頭,怕犯重喪。
所謂祭品也因人而異,像瓜果梨桃、餃子、包子、饅頭、點心之類。而且不管亡者會不會喝酒,總要擺上一壺酒,擺上酒杯,斟滿,灑祭一番。會抽煙的亡者,自然還要供上一包煙卷。有其他特別食品愛好的,也當記著供上。然后,還要在墳前燒化一些陰幣紙錢,一邊燒,一邊介紹仍活在陽世上的家人情況怎么樣。
33、出殯
出殯是比一般喪葬活動更加隆重大型的喪葬祭奠儀式,它是指對死者夫婦甚至及其上代、上幾代共同進行的喪葬與祭奠伴生的活動,這一出殯形式被稱為熱喪;而僅僅對已去世的先祖?zhèn)冞M行的懷念性祭奠活動,則被稱為冷喪,其較之熱喪更不多見。
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yīng)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搭設(shè)靈棚,安設(shè)靈位。孝子用手扶著紙扎的小房屋,房屋里正當中貼著死人牌位,到墳頭上燒紙祭奠圓詣,然后抬著紙扎屋子圍著墳頭正轉(zhuǎn)三圈、反轉(zhuǎn)三圈,并念“點香神知,聞香神現(xiàn),請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钡日Z圓詣,謂之“上靈”,行禮畢返家,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先死者便與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祭拜者需從新近死亡的靈位開始拜起,謂之先拜“熱喪”,然后逐一拜祭,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出殯發(fā)喪的時候,再一起送到墳頭,抬著紙扎屋子反轉(zhuǎn)三圈、正轉(zhuǎn)三圈,抖抖屋子,把屋子焚化,謂之“送靈”。
34、特殊喪葬
沛縣閆集一帶的閆氏族人,只要是閆爾梅(古古)的后代,墳?zāi)苟贾煞叫?,與周圍的墳?zāi)菇厝徊煌?,十分顯眼。閆爾梅(1603—1662),字用卿,號古古,因耳朵大長且白,又號白耷山人、蹈東和尚,江蘇沛縣人,明崇禎三年(1630)舉人。明亡時他組織抗清復(fù)明,失敗后見復(fù)明無望,便隱居鄉(xiāng)村,臨終前曾告誡家人:死后絕不用滿清的圓頂墓,要以方頂墓埋葬自己,至死不向滿清稱臣。從那時起,沛地閻氏一族沿襲漢制明俗,筑墳皆方頂,與其他族姓有別。
豐縣回民的喪葬習俗與漢民不同,回民喪葬,棺材無底,死者脫去衣服,送入清真寺公用的“金匣”內(nèi),用白布蓋在死人身上,再用雙幅白布裹好,用三根白布帶子捆起來,然后放入棺材內(nèi),用土作枕頭。葬時,家家戶戶送葬至哀,阿訇口念“可蘭經(jīng)”,追悼死者入土,墳筑方形,葬后歸來不回頭。
中年人死亡,上有尊親,喪事從簡,停于偏房,僅送信不發(fā)帖,三日便葬。舊時,也有侯尊親故后合并發(fā)喪者,謂之“發(fā)老喪帶少喪”。
嬰兒夭折,稱之為”殤了”。俗以為催索前輩薛帳的“討債鬼”以谷草裹尸,于夜間拋至亂尸崗或荒郊野外。踅身疾走,須繞道輾轉(zhuǎn)回家。
少亡,也無停尸喪葬之儀,于午后由叔伯埋葬于林地角落,亦無棺木。
成人后未婚而亡年青者,有棺木。
作奸犯科,死于非命者,俗以為恥,無葬禮,不吊唁祭奠。族人拒之入林,多葬于荒郊。
注:
1、五省通衢:是指在清代對徐州的稱謂,指直隸、山東、河南、江南、浙江五省。徐州處于江南(江蘇、安徽二布政使司)、山東、河南(徐州府碭山縣與河南永城交界)三省交界,另外徐州因為處于京杭大運河的中段,連接了當時的直隸、山東、江南、浙江四省。這樣正好五省。
2、邊里、邊外:沛縣有“邊里”“邊外”之分,起源于沛縣原住民與客民的長期爭斗,曾國藩六赴沛縣,查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解決的辦法是,劃清邊界,雙方互不侵犯。曾國藩沿著擬定的邊界縱馬馳騁,人們以馬蹄印為準,開挖了一條河溝,稱為“邊溝”,這條邊溝從西北到東南縱貫沛縣全境,邊溝以東的土地歸客民所有,邊溝以西的土地歸原住民所有,從此,雙方的爭斗平息,百姓安居樂業(yè)。客民稱邊溝以東 (沿湖一帶)為“邊里(邊溝以里)”,稱邊溝以西為“邊外(邊溝以外)”?!斑吚铩焙汀斑呁狻奔悠饋砭褪钦麄€沛縣。
3、五福:“五?!边@個名詞,原出于《書經(jīng)》和《洪范》。是古代漢族民間關(guān)于幸福觀的五條標準?!渡袝飞纤涊d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4、衩子:即畚箕。割草或拾糞時挎著它——掛在肩膀上、衩子頭在屁股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