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縣荊軻故里
文字太輕
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這支悲壯的歌曲,伴隨著荊軻的名字,在中華大地上流傳了兩千多年。吟詠著這支曲子,懷著深深的思念,我來到了荊軻的故里——河北省易縣。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形成了慷慨悲涼的燕趙文化,造就了世代相傳的的燕趙俠風(fēng),哺育了無數(shù)悲壯的英雄豪杰。
荊軻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出易縣縣城西南行約5公里有座荊軻山,山頂聳立著一座古塔,形如利劍,直指蒼天,人們都叫它“荊軻塔”,這其實是燕太子丹為紀(jì)念荊軻的而筑的衣冠冢。
這塔八角13級,6棱,巍峨挺拔,始建于遼乾統(tǒng)三年(公元1103年),明萬歷十三年重建。落日中的荊軻塔頂著沉沉暮色和千年風(fēng)霜,仿佛壯士荊軻的身姿,頂天立地,氣宇軒昂!
山下不遠(yuǎn)處小河彎彎曲曲潺流。河邊長滿了垂柳;碧綠的柳絲,輕輕地在河面上飄拂著。這就是易水河了。
就這樣一條并不起眼的小河,因了荊軻的英雄壯舉而聞名于世。司馬遷《史記》中所載燕太子丹派義士荊軻,南渡易水,抱定一去不返的決心,西赴咸陽,刺殺秦王贏政的壯舉,就發(fā)生在這里。
歷史上有過不少刺客,而唯獨荊軻被人們千年傳誦,正是因為有那場悲壯的易水送別,有那首令人慷慨激昂的“易水悲歌”。
戰(zhàn)國時期,秦國以大壓小以強(qiáng)欺弱。燕昭王筑黃金臺,招天下英雄豪杰,決心富國強(qiáng)民,抵抗秦國。荊軻就是在這以后,被燕太子丹用重金招請來的。
荊軻本是齊國人,來到燕國之后,燕太子丹專為他修建了一所非常漂亮的房子,叫荊館?,F(xiàn)在的荊軻山腳的村子據(jù)說就是當(dāng)年的荊館所在地。荊軻吃的是山珍海味,身邊還有美女侍候。這樣過了兩年,太子丹也不說為什么。荊軻很想為燕國出力,一時思報無門。
就在這個時候,燕太子丹來到荊軻館,說想派他去刺殺秦王。荊軻滿口答應(yīng),勇敢地承擔(dān)了這個任務(wù)。約好的日期已到,太子丹為他準(zhǔn)備了兩樣?xùn)|西,都是秦王想要的。一件是樊於期的人頭;第二件是一張地圖。
樊於期本是秦國大將,因為對秦王的暴政不滿,投奔了燕國。秦王殺了他的全家,并懸賞千金要樊於期的人頭。為了刺秦王成功,樊於期自愿獻(xiàn)人頭,以便讓荊軻取得秦王信任。地圖上畫的是燕國的督亢之地,也是秦王早想得到的,圖中藏著匕首。勇士秦舞陽跟著,太子丹與他們在易水邊道別。
悠悠易水永遠(yuǎn)不會忘記那悲壯的一幕。
那是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荊軻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燕國督亢之地的地圖就要動身前往秦國了,太子丹及其隨從,加之高漸離、蓋聶等一行人來到易水河畔為他送行。
易水汩汩而流,水邊秋風(fēng)蕭瑟。人人都是素衣白冠,面色凄切,踏著深沉凝重的步履,儼然是一支送葬的隊伍。大家都清楚,荊軻自己也明白得很,此行踏上的,是一條不歸之路。不論成功與否,他都必須死;更重要的是,他背負(fù)著一個國家瀕危的命運。因而這次的送行非同尋常。
到了易水岸邊,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
“錚”的一聲,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取筑擊奏,其聲清越,其韻悲壯蕭瑟,直與遠(yuǎn)處山巒,近水奔濤渾成一體。
荊軻血往上涌,發(fā)怒沖冠,隨著高漸離的筑聲脫口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歌聲凄厲悲愴,人們聽得虎目圓瞪,怒發(fā)沖冠。歌罷,荊軻轉(zhuǎn)身登上馬車,毅然絕塵而去。
接下來的故事就人人皆知了,荊軻向秦王獻(xiàn)上樊于期的人頭后,慢慢把帶來的地圖展開給秦王看。等到地圖光全展開,匕首出現(xiàn)了。荊軻迅速拿起匕首刺向秦王。結(jié)果荊軻刺秦王不成被剁成肉醬。
樊於期走了,荊軻走了,太子丹也走了,英雄已經(jīng)灰飛煙滅了,但浩氣長存,留給后人的是無盡的感嘆。
樊於期不愿做敵囚,何惜一頭顱,荊軻明知有去無回,依然慷慨赴死,是為了一死謝君王,太子丹扶大廈之將傾,雖無力回天,也要盡力為之,而不愿坐以待斃。樊於期、荊軻、太子丹不管是重于泰山,還是輕于鴻毛,都死得其所。他們都是英雄,天地作證,易水作證。
掬一捧易水,冰涼刺骨,寒氣逼人。多少千古英雄被歷史的狂沙掩埋,只有易水尤寒。
站在易水河邊,眺望著巍巍燕山,回看不遠(yuǎn)處的荊軻塔,眼前仿佛還能看到古易水上太子丹為荊軻餞行的悲壯場景,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似乎還縈繞在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