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間習俗(3)
惜筠
4、喪葬習俗
徽州俗重風水,唐模更盛。舊時人到五六十歲就開始為自己準備“前程”(后事),備置棺木,請風水先生選取“風水寶地”作為葬身之所。并形成沐浴、停尸、報喪、守靈、治喪、家祭、送殯、安葬等禮儀程序。如果一直未尋到風水吉地,富家還停柩戶外,蓋厝屋藏棺,俗稱“厝棺”。對于亡者的“走”,親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稱“送終”。要求亡者的親人,在其彌留之際的最后一息,都要在榻前,高聲呼喚,直至咽氣。咽氣后,立即撤除床帳,以免亡魂籠罩在帳網(wǎng)之中不能超脫,并除去枕頭,同時焚燒紙箱送行。然后給死者抹身,更換白色內(nèi)衣,蓋上白被單,用黃表紙覆面,在死者的腳邊點上油燈(俗稱“萬年燈”)。然后發(fā)喪報訃。
富貴人家入殮,先用絲棉裹扎尸身,剪開面部,再將“壽衣”層層套就,衣褲數(shù)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服,下著七條褲子)、“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將“壽衣”給兒孫披一會兒,名為“焐衣衫”,再給死者穿上。人棺后,家屬要給死者敬酒,然后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銅錢,名曰“含口錢”,以便死者帶到陰間去用。有的則是將少量糕點放人死者口內(nèi),這樣死者在去豐都的路上就不會挨餓。入殮后,在靈柩前案桌上擺好果盒、燭臺和香爐,家屬及親友一一焚香跪拜,嗣后,布置靈堂,懸掛孝子聯(lián)和親友挽幛挽聯(lián)。
死后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稱“做七”?!叭摺睘榛睾羧?,焚燒紙扎衣著及用具?!捌咂摺睂脻M,要做孝子祭。死后百日祭墳。至周年再行祭掃,俗稱“做周年”。
出殯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紅氈,縛一只公雞,子孫披麻帶孝扶棺而行。沿途撒紙錢,意為過路錢。遇路口鳴爆竹,讓死者認識歸途。歙俗還有出殯先由抬棺人偷偷抬出家,親人尋著靈柩后哭泣哀告,祈求死者回家主持家務。途中設案桌,供鄉(xiāng)鄰好友做“攔路祭”。入葬前,先請風水師選擇墓地,如早先墓地已選好,便由風水師接山形“龍脈”挖出“金井”(即墓穴),往里面燒一些芝麻桿、豆桿和黃表紙。靈柩人穴后,宰殺公雞,把雞血淋在棺蓋上,孝子向穴中靈柩敬酒,撒五谷。同時放爆竹、燒香焚紙,封土?;罩輪试岫Y俗,表現(xiàn)出一種多種文化的沉積,既有原始信仰的思維,也有宗族禮儀的影響,還有宗教儀式參和。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秋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游》、《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業(yè)資本和豪紳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關(guān),在發(fā)展徽商經(jīng)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fā)展,寓教于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