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飲食風俗(2)
鐘意你
昆山尋常百姓家的菜肴比較節(jié)儉,早晚大多醬菜伴粥,只有中飯時才燒幾個小菜,一葷一素一湯是餐桌上的基本內(nèi)容。平常在集市上斬一斤肉,買兩條魚,再加些蘿卜、竹筍之類的“附頭”,就可做成量多經(jīng)吃的葷菜了,有時還在鮮肉中加入野菜斬成肉糜,和豆制品配伍,如做成肉塞油泡、百葉包肉、肉塞油豆腐,以解脫葷量不足的尷尬。素菜大多是自家地頭種植的時鮮菜,隨需隨割,鮮嫩營養(yǎng),如青菜、白菜、菠菜、韭菜、蓬花菜等,都是餐桌上的家常菜。湯菜則馬虎得多,常是鮮湯一碗,湯中有些“內(nèi)容”就可以了,如咸菜豆腐湯、榨菜雞蛋湯是經(jīng)常食用的湯類。可見,平常的菜肴只是能達到“過飯”的要求,根本談不上豐盛。
農(nóng)家每年都要養(yǎng)些家畜,只有到了逢年過節(jié)時才舍得殺豬宰羊。農(nóng)家也在場頭養(yǎng)些家禽,只有到了親朋光臨時才舍得殺雞宰鴨。有些農(nóng)家還在自家的塘里浜里養(yǎng)些魚蝦,到了節(jié)慶時才牽水捕捉。除了當時享用鮮貨外,留下大塊的肉和大條的魚腌制起來,以作平常改善生活用。富裕人家的屋檐下,常會看到晾曬的各種咸貨,一旦貴客臨門就心中不慌。
農(nóng)家小菜的儲備,除了搭好禽畜棚、種好蔬菜地外,還注意利用場頭空間種植瓜果菜蔬,通過搭棚爬架,可收獲南瓜、絲瓜、扁豆、豇豆等食物。如果一時斷了素菜來源,還可用黃豆去加工豆制品,并可將黃豆、綠豆等通過水發(fā)做成黃豆芽、綠豆芽,辦法總比困難多。有的人家還有后院竹筍挖用,更豐富了菜源。
為了使小菜常備不懈,農(nóng)戶的鹽缸基本上家家都有,炒菜嫌老的菜瓣、菜葉,還有蘿卜之類,都可往菜缸中丟,經(jīng)十天半月后,就能作為吃粥菜,還可和其他葷素一起炒煮,清脆爽口。吃不完的菜卜還可裝甏密藏,等急需時再開甏品嘗。昆山還有腌制“雪里蕻”的特技,這種腌菜細長、鮮嫩,屬于上等的腌制品。
昆山農(nóng)村還有找野菜的習俗,每當春暖花開時節(jié),可以外出挑馬蘭頭挑薺菜,還可在枸枝上摘“狗喜頭”,在莧枝上摘鮮菜葉。大雨后,還可在草地上撿拾木耳和菌菇,不但可以增加菜肴,還增添不少樂趣。
昆山水網(wǎng)密布,捉魚更是昆山鄉(xiāng)民的拿手好戲,如果家中沒有葷菜,有經(jīng)驗的村民只須拿著漁叉或漁網(wǎng),在水灘邊轉(zhuǎn)幾個回合,就會滿載而歸。一些婦女也不示弱,常在河灘邊摸摸挖挖,河蚌、螺螄也會垂手而得。
更有狩獵的專業(yè)戶,帶著火銃、牽著獵狗,出沒在灘涂、荒野中,只聽幾聲槍響,野兔、野雞、野鴨就會應聲倒下。還有成群的麻雀,也是菜桌獵物。經(jīng)過爊制的各色野味,成為昆山當?shù)氐拿朗?。當然,現(xiàn)在提倡保護野生動物,已不允許捕捉野貨了。
除了一日三餐的家常便飯外,農(nóng)村還有聚吃的習慣,一種是某戶有喜慶大事,常發(fā)出邀請,大家聚吃;另一種是村落有大喜之事也會聚吃,如遇圓滿收種、豐收年景時,常大家湊份,共享歡樂。甚至殺了老牛,吃個痛快。
周莊的阿婆茶是最具特色的昆山飲食習俗。每當農(nóng)閑時,婆媽們歡聚一堂,喝茶聊天,還吃著東家主婦精心制作的鹽菜、筍豆及各色糕點,口中談著家長里短,手里做著針線手藝,和諧溫馨,其樂無窮。阿婆們輪流做東,吃茶是假,歡聚是真,這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