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居住習俗
宇彤郎
長沙民居,反差很大。清末以來,湘軍將領及民國湘籍軍政要員不少都曾在長沙古城廣建深宅大院、公館別墅,玉宇瓊樓,散落四區(qū),寬敞氣派,花木扶疏。而在湘江及便河兩岸,多見低矮破爛的茅屋棚戶,伸手觸瓦,擁擠潮濕,為無產(chǎn)者聊蔽風雨之所。市并街巷店房,多為木架磚瓦結構或竹木結構?!拔南Α贝蠡鸷螅莾仍忻裾瑑H存2000多棟,民居80%為樹木作架、竹片編墻、粉以泥漿的簡易房。
在鄉(xiāng)下,一般一家一棟屋,中為廳,前有廊。有的一側有廂房,呈曲尺形;有的兩側均有廂房,戲稱“一把鎖”。廳也叫堂屋,堂屋兩側的房子叫正房。廳兩側各有一間正房的叫“三大間”,也有“五大間”、“七大間”甚至“九大間”的。富家多住由前后兩進或多進、左右橫棟圍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槽門、圍屋,并有八字墻、山字垛、照壁等。
大戶人家,前后迭屋有五進甚至七進之多,每進廳屋均設樓空雕花屏風式中門,每廳之間由木柱斗拱重檐歇山式過亭相連。逢喜事各進中門洞開,從大門至上廳神龕,深數(shù)十米甚至百余米。正廳兩側有對稱式橫廳,廳外連廳,回廊與巷道將數(shù)十棟房屋連成一個整體,外人進屋,如入迷宮,知進不知出,頗具建筑、藝術價值。這種聚族而居的大屋場在民國以前并不鮮見,在瀏陽北鄉(xiāng)可說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佐300多戶人家。這種屋場宏大氣派,便于喜慶活動,但室內采光不好,中心區(qū)域陰暗潮濕,春季甚至生綠苔。民國時兵火水患頻仍,大屋場多遭破壞,越來越少。現(xiàn)瀏陽等地尚存數(shù)處,彌足珍貴。如瀏陽龍伏鄉(xiāng)的發(fā)八寺大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保存尚完整,內有正廳、橫廳14個,曾同時宴容300桌。
長沙地區(qū)四季分明,冬寒夏熱。農(nóng)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曬谷坪歇涼至夜深人靜;冬天喜歡圍爐共話。一般廳側正房必有一間烤火房,客人來訪,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該房靠窗戶一側設火爐,上有通鉤(亦名火鉤、梭鉤)吊于樓,鉤上掛炊壺、爐罐。爐中多燒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燒樹蔸、谷糠等。村婦在爐邊紡績,男人們邊烤火,邊抽煙,邊扯談,其樂也融融。
百姓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夾墻,即在兩房之間加砌一道墻,兩墻之間留約1米寬的空間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較貴重的物品。必要時,人從樓上下去匿藏,外人難于發(fā)現(xiàn)。長沙另有一居住習俗??借屋不成雙。即客人留宿,夫婦不同居一室,如須使較長時間,必租房才能同居。據(jù)說借客成雙對屋場對主家均不利。
長沙民居大小及建筑用料,因地而異。濱湖平原,房屋多為青磚腳、土磚墻或泥抹墻茅屋,進深多不足8米。丘陵地區(qū),因木材豐富,地勢適宜,房屋較高大,屋脊有的高達8米多,進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于樓上釘木樓板,樓上可開鋪、儲糧、堆農(nóng)具雜物。墻腳多用麻石、紅石或煙磚,墻體多為土磚砌成,也有士筑的,甚至全用木質墻,稱木心屋。富家也有煙磚到棟的。山區(qū)屋基多用青石板砌成,以土筑墻為主,覆青瓦、稻草或杉皮。
民間屋場,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謂“朝南起個屋,子孫好享福”。有的人篤信風水,要求屋后及兩側“有龍脈”,山勢左環(huán)右抱,前有流水,地勢開闊。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災難多,便怪屋場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幾改槽門朝向的。同時講求屋前屋后有風水樹,使屋場深藏不露。若古樹繁茂,則認為屋場興旺,人丁繁衍。諺云:“屋旁有大樹,屋內有壽星?!比缬型馊藲эL水樹,則全屋場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將樹團團圍住,大有“誓死捍衛(wèi)”的味道。
民家起屋,一般都要請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擇吉日動工。樹大門框或上梁時,更為隆重,要宴客。特別是上梁,須舉行儀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諧音“子”,寓意子孫發(fā)達。梁木正面中心處畫有紅黑相間的太級圖,兩端書“乾坤”二字,注明年月日,字與圖之間各畫一個八封圖。上梁時,由匠師喊彩,如“賀喜東君,今日上梁。張良斫樹,魯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