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勉縣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
春芹氏
陜西省勉縣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的前身為“武侯墓清明文化廟會”,它是陜南最大的古文化廟會活動,至今已延續(xù)近兩千年之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東漢瑯琊都(今山東沂南縣)人。207年劉備三訪隆中,與論天下時勢,后世稱之為“隆中對”。隨后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取荊州,占益州,奪漢中。227年春,諸葛亮上書后主劉禪意欲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隨即親率蜀漢大軍屯駐漢中沔陽(今勉縣),北伐曹魏。228-234年在漢中八年間,諸葛亮六次出師北伐,修士勸農(nóng)、造木牛流馬于黃沙,教兵講武、推演“八陣圖”于定軍山下。234年秋八月,在第六次北伐過程中,病逝于北伐前線岐山五丈原軍中,臨終遺命“葬漢中定軍山”。
諸葛亮死后葬于勉縣定軍山下后,各地百姓紛紛私祭于道陌之上。公元263年,后主劉禪,近墓立祠,為諸葛亮修建了第一座祠廟(今武侯墓廟宇),同時規(guī)定“凡親屬臣吏、百姓祭武侯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祭,以崇正禮”,于是人們在每年清明時來到武侯墓掃墓,在武侯祠祭廟的禮儀由此開始。
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從一開始就是百姓道陌巷祭繼而有皇帝下詔立廟專祭,那么就決定了祭祀由官方主祭、百姓從祭相輔相成的形式。千百年來,這一盛大活動一直延續(xù),南宋詩人陸游抗金來漢十個月,更是目睹了這一盛況,其有詩為證:“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祀丞相墓”。
游諸葛武侯書臺(陸游)
沔陽道中草離離,臥龍往矣空遺祠。
當(dāng)時典午稱猾賊,氣喪不敢當(dāng)王師。
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風(fēng)想像梁甫吟,尚憶幡然答三顧。
出師一表千載無,遠(yuǎn)比管樂蓋有余。
世上俗錦寧辦此,高臺當(dāng)日讀何書?
清明祭祀可分為官祭和民祭,官祭為四月五日清明日,組織嚴(yán)密,分工明確,規(guī)模盛大,祭典禮儀復(fù)雜完備,祭祀場面莊嚴(yán)緊湊。據(jù)《忠武侯祠墓志》載,歷代官祭皆有嚴(yán)格的規(guī)制、祀典和儀注,祭祀程序復(fù)雜,儀注達24條,祭器多達47件,祭祀時參祭人員須著公服(補服),主祭與陪祭以及各執(zhí)事均由官吏擔(dān)任,主祭者必為地方行政長官,祭典分工明確,分別為:主祭官、承祭官、禮生、省牲官、典儀官、贊引官、陪祭官、捧錦官、執(zhí)爵官、讀祝官、司香官、捧祝官、
民祭與官祭有明顯區(qū)別,多集中于清明節(jié)前后數(shù)日。祠堂祭期是每年八月二十三日,武侯忌日當(dāng)天,此后延續(xù)四五天,二十四日至二十七八日止,期間“賽神、享胙”,也是極其誠敬有禮,只是加入了民間元素,顯得熱鬧了許多。每當(dāng)武侯墓祭期,南鄭、褒城、城固之百姓俱集,祭品、鼓樂一應(yīng)俱全,武侯神前,百姓焚香化裱、磕頭作揖,或禱風(fēng)調(diào)雨順,或求家宅康寧,是為“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的實例。
此外,一年四季,不分時節(jié),各以愿憬,隨時至廟祭祀,“沔民之于武侯,飲食必祭,水旱災(zāi)疫必禱”,特別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居多,大多保留了祭祀前齋戒、凈身的傳統(tǒng)。屆時,身著潔服,攜香、蠟、紙表及貢品,一般為大香一柱(三根),大蠟一對,小香、小蠟若干;鞭炮一餅,紅布若干尺,饅頭十二個,有的還帶大紅公雞一只,菜籽油數(shù)斤。
至民國后期,1949年前,祭祀活動均由住持道人操辦,1949年后,當(dāng)?shù)毓ど搪?lián)及名士組織操辦,1966年后中斷,至1983年逐步恢復(fù)。2004年起,由勉縣人民政府主辦并組織祭祀。祭祀有全豬、全羊、水果、饅頭,儀注為10條。
近年來,清明祭祀武侯活動主要以民祭為主。2016年,國內(nèi)各大武侯祠及諸葛亮出生地山東沂南縣、諸葛后裔聚集地浙江蘭溪代表共赴武侯墓參加清明祭祀盛典;2017年,勉縣三國文化研究協(xié)會以漢代禮儀完成清明祭祀;2018年,漢中本土各博物館、紀(jì)念館、歷史遺跡地代表匯聚勉縣武侯墓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如今由于時代的變遷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等多種因素,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動已很簡單、隨意,不及記載完整、莊重。
武侯墓清明祭祀儀式在2007年10月被列入漢中市保護名錄,2009年5月被評審公布為陜西省非物質(zhì)武侯遺產(chǎn)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