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太平鼓
血小染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娛自樂、集體傳承、集體發(fā)展的民間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淵源,在當?shù)氐拿袼谆顒又邪l(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傳,清初,京城內(nèi)外太平鼓極為盛行。清末,太平鼓傳入門頭溝地區(qū)。歷史上門頭溝很多村落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幾乎都會擊打太平鼓,清代宮廷中舊歷除夕也要擊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稱太平鼓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臘月和正月最為活躍,在當?shù)氐臍q時民俗活動中很吸引人,百姓們擊打太平鼓更是對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僅可以烘托節(jié)日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區(qū)的節(jié)慶習俗。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間肢體語言,如:因過去婦女纏足形成的韻律特征“扭勁”、“顫勁”,男性舞者特有的“勁”、“艮勁”,以及你追我趕、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隊形變化方面均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理念,這些都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作為這一舞蹈品種的標志性舞具—太平鼓,從制作工藝到與舞蹈動作的有機結(jié)合,已經(jīng)超脫了作為樂器音響載體的單純功能,而成為這一地區(qū)具有強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當?shù)乩习傩瘴幕J同的標志。
太平鼓植根于民間、成長于民間、繁茂于民間,老百姓對太平鼓的喜愛、老藝人對太平鼓的執(zhí)著使太平鼓得以延續(xù),而民間太平鼓的發(fā)揚與創(chuàng)新將使民間藝人們的生命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