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岳西的粑文化
伊芃郎
岳西的農家,喜歡做粑;而當?shù)匕傩兆類鄢贼巍7昴赀^節(jié)要做粑,喜賀祝慶也要做粑;贈送賓朋的有粑,酬謝親友的也少不了粑,以至使粑在岳西成為生活風俗的一大特色,甚至和外地的酒文化、茶文化一樣,岳西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粑文化。
粑的種類繁多,花色豐富,名稱各異。
一年一度的還年粑。那是在一年忙到頭的除夕之夜,同宗的一個大屋場(一般都是幾戶或十幾戶人,甚至幾十戶人家),來到公用的堂軒,觀賞做工細膩講究、顏色鮮艷的12個大盤裝的大粑,每盤由一個生肖構成,周圍用粉為原料而造型的各種時新水果鋪墊襯托,并將當年的屬肖做得高大一些,以顯得突出。如果閏月,還要用福、祿、壽三星或魚禽之類的吉祥物之做成十三大盤。這些生肖和果品組成的粑,輪流由一家心靈手巧的主婦制作,年年比較,歲歲競爭,飛禽走獸的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動物的神態(tài)惟妙惟肖,千姿百態(tài)。這種至善至美的工藝品給人一種至高至上的享受。
一年12個月,月月都有層出不窮的粑。正月米粉發(fā)粑,二月花朝粑,三月茅香粑,四月煎茄粑,五月小麥粉發(fā)粑,六月六的芽子粑,七月新米粑,八月中秋粑,九月重陽打糍粑,十月玉米面粑,十一月蕎麥粑,十二月家家切豆粑。此外,還有滿嘴香甜的玉餾漿粑;油而不膩的蛋粉煎粑;更有招待貴賓的糕粑;做屋上梁時的拋梁粑;死人時的武昌粑;也有祭祖時的湯粑和帶迷信色彩和藉以消災滅禍的化米粑;甚至發(fā)展到摻合保健藥品的茯苓粑、天麻粑。
這些形形色色的粑像系列酒一樣,有粑中之王,粑中精品,粑中“佳釀”之分。
一年365天,街市上天天都有賣米粉發(fā)粑的,人們用以當早點。它數(shù)量之多,范圍之廣,嘗食者之眾,推之粑中“佳釀”當之無愧的了。
茅香粑算得上粑中之王了。農歷二三月間,當萬木抽芽、百草冒尖時,一種名為茅香的青草首先鶴立雞群,乳茸茸,青油油,碧翠翠,鮮嫩嫩,白毛融融,清香陣陣,像采摘制作岳西翠蘭的鮮葉一樣,掐下一芽二葉,洗凈后放在碓臼里一搗,成粉糊狀,然后摻入米粉中(秈米粉和糯米粉各半)揉成一體,用臘肉、豆腐或粉絲、青菜做餡,然后放在鍋里蒸煮。不中看,灰不溜秋,很好吃,糍中帶筋,食后回味無窮,三生難忘。而且老少不欺,貧富皆喜,令人嘖嘖稱道:“手捧茅香果,除了皇帝就是我!”
如果說茅香粑為粑中之王,那么豆粑就是粑中精品了。冬季萬糧歸倉,農家將米和豆類(綠豆、米豆、飯豆、黃豆等)混合浸漬后,磨成糊狀,在鍋里攤成煎餅樣的薄片,然后將薄片切絲曬干貯存,隨時取食。或與新鮮蔬菜一塊煮食,或用豬肉、冬筍一塊炒食,無論哪種吃法,都色美味鮮,可口宜人。既營養(yǎng)實惠,又經濟方便。
大山人對人熱情、大方、“舍得”,盡管缺糧,也要想法讓人多吃一點,吃得爽口一些,這是興粑的前提;岳西的大山上,燃料富足,無論是蒸粑,還是烙粑,耗費的燃料取之不盡,這是興粑的基礎。于是大山人因地制宜,在粑上做起文章來了。有支山歌“大人吃,興莊稼;小人吃,進學堂”,表達了山民們質樸的意愿。有的高唱“小粑自家吃,大粑送隔壁”,寓意了一種美德。有的順口溜“蕎麥蕎麥,紅桿綠葉,開白花,結黑籽,磨白粉,做黑粑”,直敘了自然界的奧妙。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想回歸大自然,那么吃上這名目繁多的無任何污染的農家粑,一種回歸大自然的舒適感就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