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觀音巖廟會
丹彤
觀音巖位于湖北省京山縣永興鎮(zhèn)境內。是一處山水環(huán)繞,景色秀麗,風光獨特,氣候宜人,層林盡染的道教圣地。觀音巖背靠綿延蒼翠的大洪山脈,南望車輛川流不息的省道——皂當公路和現(xiàn)代化的長荊鐵路,交通四通八達。山中清泉瀑布如銀河直下,似青龍吐霧,潺潺流水疊巒而出。依山而建的宮觀、廟宇氣勢磅礴,金碧輝煌。走梯石,林間鳥語花香,觀流水魚歡水凈,波光粼粼,置身其中如仙人漫舞,美不勝收,確是游覽觀光,膜拜朝圣的道教勝地。
觀音—在中國世俗中的名氣和影響,幾乎超過了一切神癨,她也是佛道兩教中共同供奉的神靈,道教尊稱“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觀音大士圓通自在天尊”。在廣大信徒的心目中,她與民眾最親近,與民眾最知心。她是救苦救難的化身,慈祥的長者和高潔的“圣母”,是濟世度人,施福呈祥,與人為善的使者,她受到世間最廣泛的敬仰和崇拜。如《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所言:“故儒釋道惟觀自在(觀士音),仙道中惟純陽子(呂洞賓),神道中惟伏魔帝(關羽),此三君愿力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盡一切苦惱,以是故祥云寶馬,常雜處人間,與人最近”,以此證明對觀音的信仰在中國民間已成為一種深厚的觀音信仰文化,觀音巖更是觀音信仰文化傳播之地,立名千年。
觀音巖的得名,源于唐代。在兩山的溪流間,有一位女子隱居其中,晨起流水梳妝,菜籃擔水炊煙,日落取水為油,挑燈而坐,百年如一,后給山中人所見,傳為觀音現(xiàn)身,觀音巖因此得名。據《觀音巖碑記》記載,觀音巖道觀在五代時已初具規(guī)模,分上下兩院,宮觀數幾,聲名遠揚“國外”。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第二次敕令大修武當山,并派一批官員隨同,當行至漢水流域時,聞訊觀音巖道觀雄偉壯觀,神像威嚴各異,熠熠生輝,驅車前往朝拜,并留下了至今保存尚好的碑刻墨寶“宦游一快”。在清朝乾隆帝下江南,路過觀音巖時,也親筆御書“根不染塵”,至今銘刻于石間。觀音巖自然景觀更是無處不有,如“飛來石”、“飛簾瀑布”、“青龍吐霧”、“洞天仙閣”、“群鳳鶴立”等等,風格獨特,栩栩如生。
觀音巖道觀在興盛時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圣誕廟會,更是熱鬧異常,來自天門、仙桃、漢川、應城等周邊縣市的香客摩肩接踵,連綿不斷,香火,鞭炮月余不絕。春秋交替,寒暑往來,由于戰(zhàn)爭和歷史的變遷,許多宮觀被燒毀,廟宇內供奉的鎦金神像、白玉神像也被哄搶一空,僅剩下的幾處廟宇也是殘垣斷壁,碑碣僅存數十余塊。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實。在廣大信教群眾的關心與支持下,觀音巖逐步修建了多處宮觀廟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也對觀音巖作出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利用其地理優(yōu)勢和歷史淵源,把它建成集自然風景,森林園藝,歷史古跡,宗教文化于一體的旅游風景區(qū)。如今的觀音巖已有宮觀二十余處,教職人員近30人,到此朝拜的信士,觀光的游客已是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