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沙河渡口村的三個廟會
聽風(fēng)起
邢臺沙河渡口村一年當中有三個廟會,分別在農(nóng)歷的三月十五、六月二十三、九月二十六日。
三月十五廟會是為了老君的生日而興起的。
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傳說老子在函谷關(guān)寫下《道德經(jīng)》后,騎青牛,飄然而去,云游四海,曾在渡口村北廣陽山隱居修行六年。明清時期,廟會為老子生日這一天。清末民國以來,廟會改為三月十五。因為農(nóng)歷二月春寒料峭,不適宜出門趕會。而到了三月,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四里八鄉(xiāng)甚至邢臺、邯鄲的人也來趕會,并登老君臺一游。
六月二十三廟會是為了紀念火神而興起的。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外地有一伙賊人,趁著黑夜來到渡口村盜竊民財,偷了三、四戶之后,帶著包袱、刀棍在火神廟墻外休息,被火神廟里飛出的一個火球活活燒死。第二天,人們得知此事后便奔走相告,同時為了紀念火神顯靈保護村民、懲治壞人的功德,相約在六月二十三日興起了廟會。
又據(jù)傳說,民國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渡口村東、村西兩個戲樓各定了一臺戲,其中村東戲樓到了開戲時間戲班子還沒有到,他們趕著騾馬馱著戲箱還在半路上,這時騾馬背上的戲箱忽然著了火,戲班子才知道是火神顯靈給的懲罰。
九月二十六廟會是由拳會而興起的。
清末民初,渡口川一帶會道蜂起,有紅槍會、白槍會、真武道、梅花拳、黃香道等,他們建立組織,結(jié)成社團,成立行會,以人多勢眾為榮。農(nóng)閑時節(jié),這些組織敲鑼打鼓,習(xí)拳練武,并常常到渡口村聚會,最多的時候會有十多個武班子同時在渡口村里表演,很是熱鬧。慢慢地,武班子聚會的時間逐漸固定在了九月二十六日這天,并正式興起了廟會。后來各種會、道、拳、教被限制取消后,廟會仍然沒有中斷,成了物資交流大會、騾馬大會。
三個廟會沿襲至今,以物資交流為主要目的,同時也為探親訪友、登山旅游提供了良好機會。廟會期間,服裝布料、食品果品、農(nóng)具日雜、騾馬牲畜等交易市場都有相對固定的區(qū)域,并且通常還會有戲班子助興。購物、看戲、登山、聚會,廟會已經(jīng)成了渡口村民不可或缺的重要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