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開封包公湖的傳說
九個黃昏
傳說包公小時候,他二嫂怕他長大分家產(chǎn),便哄他到井邊玩耍,冷不防把他推到井里。幸好這里口枯井,包公落到井底竟未摔傷。忽然眼前一團光亮,他拾起來仔細觀看,原來是面月牙形古鏡。這時光滑明亮的鏡面映現(xiàn)出二哥二嫂屢次密謀害他的情景,現(xiàn)在兩人正得意忘形地在房中飲酒慶賀哩。包公知道這是面奇異的寶鏡,珍貴地貼在額頭上,說來奇怪,寶鏡再也取不下來,竟長在他的腦門上了。
以后,包公當了開封知府,就憑這塊寶境,夜斷陰,日斷陽,明察秋毫,查清了無數(shù)疑案,為老百姓伸張正義。包公臨死時,怕后任貪贓賣法、殘害良民,就從腦門上摘下寶鏡,命人悄悄懸掛在開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閉上眼睛。百姓中流傳一首民謠:
"包青天,坐南街,鐵面無私執(zhí)王法?!↓埢⒐罚阱?,百姓高興奸人怕。"
不知過了多少朝代,有個叫錢如命的家伙,花了五千兩銀子活動了個開封知府,打算干個三年兩載,發(fā)一筆橫財。他一上任,就遇上開封莊的弟兄倆為爭家產(chǎn)打官司,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升堂問案。
錢如命深知“財神爺”也是鐵公雞、琉璃貓,不敲是不肯出血的。他不問青紅皂白,一拍驚堂木,怒喝道:“為了蠅頭小利,忘卻手足之情,來人呀,各打四十大板!”弟兄倆苦苦求饒。錢如命沉吟著說:“看你們怪可憐的,四十大板權(quán)且寄下,給你們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就看你們兩個誰通情達理了!”說罷吩咐退堂。
哥哥回家一想,錢知府話中有話。他悟出其中奧秒,連夜從后門溜進府衙拜見錢如命,遞上一張?zhí)诱f:“小人的冤枉全部寫在狀紙上,請大人過目!”錢如命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張三百兩銀子的銀票,不由捋著胡須笑了。
第二天一升堂,錢如命就對弟弟怒喝道:“嘟,你目無兄長,貪婪成性,是個不打不開竅的東西!”他抽出竹簽揚了揚,可又不往下扔。弟弟嚇得仰面朝天,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忽然看見大堂之上懸掛著一面明鏡,上面映出哥哥給知府送銀票的情景。他恍然大悟,連忙叫道:“大人,請再給我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錢如命一聽有門,說:“你要及早醒悟,免得受皮肉苦!”便指袖退堂。當晚,弟弟也以申訴為名,送去五百兩銀子。再升堂時,錢如命又對著哥哥瞪起眼睛,聲色俱厲地說:“你身為兄長帶頭惹事,看來這頓板子是非打不可了!”哥哥心想,怎么一夜之間知府就變了腔調(diào),他無意間抬頭一看,寶鏡里弟弟送錢給知府的事映的一清二楚。他連忙俯首叩頭:“小人一時糊涂,也請給我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
就這樣,你今天八百,我明天一千,弟兄兩個展開了拉鋸戰(zhàn)。錢如命看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便決定結(jié)案。為了顯示他的公正廉明,招來“財神爺”上門,特地告示老百姓可以到衙內(nèi)觀看審案。這天府衙內(nèi)外,人頭攢動。大堂之上,錢如命板著一本正經(jīng)的面孔,緩緩說道:“兄弟之間要以情義為重?。》慨a(chǎn)一人一半,安居樂業(yè),勿再滋事。本府寬厚為懷,不再追究,下堂去吧!”
弟兄倆鬧得傾家蕩產(chǎn),才明白上了當,齊聲喊道:“大人,這官司俺不打了,快把銀子退給我們吧!”錢如命想不到他們竟然當場揭底,臉上頓時變了顏色:“胡說八道,血口噴人。本府潔身自好,一塵不染,誰收過你們的銀子?”兄弟倆往上一指說:“明鏡高懸,鐵證如山!”
眾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大堂上面,只見寶鏡又把弟兄倆送銀子,錢如命貪污受賄之事重演了一遍,頓時大堂內(nèi)外炸了鍋。錢如命還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也離座抬頭觀看,當他看到寶鏡揭穿了他的鬼把戲,自己原形畢露時,不由膽戰(zhàn)心驚,渾身發(fā)軟,“撲通”一聲栽倒在地,不醒人事人。這件丑聞像長了翅膀傳遍了全城,無人不痛罵錢如命。
錢如命又驚又怕,從此臥床不起。那面寶境時刻在他眼前晃動,把他在開封府的丑行和劣跡一幕幕地重演出來。他閉上眼,就看見包黑子怒視著他,王朝、馬漢抬著虎頭鍘要來鍘他。他驚恐萬狀,不管見了什么人,就從床上爬起來,跪地求饒:“包大人,饒了我吧……”一天早上,百姓們在衙前發(fā)現(xiàn)錢如命披頭散發(fā),赤身露體,已經(jīng)斷了氣?!八腊幜嘶钪?,全城百姓人心大快,到處傳唱一首歌謠:
"開封府,寶鏡照,是人是鬼見分曉。閻羅殿,黑老包,貪官污吏不輕饒。"
后來黃河決口,開封府南衙成了一坑湖水,寶鏡也沉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見底,光潔如鏡。據(jù)說那些做了虧心事的人從來不敢從湖邊經(jīng)過,生怕寶鏡照出他們的隱私,會遭到包公的嚴厲懲罰。老百姓為了紀念包公,就把這個湖叫做包公湖。近年來經(jīng)過疏浚、修繕、美化、已建成了周圍大廈林立、風景宜人的游覽區(qū)。
包拯,別稱:包公、包孝肅、包青天、包龍圖、包中丞、閻羅包老、包待制,字希仁。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jiān)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zhuǎn)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quán)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quán)知開封府、權(quán)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后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攝影: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