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豐縣糖人貢
冷眸
“糖人貢”三個字,對現(xiàn)在的孩子們來說,仿佛很遙遠的事情,但對于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卻會時不時地觸動記憶中的某個片段。孩提時代,因為家族大,每年總會有曾祖父或祖父輩的人老去。發(fā)喪的那天,年齡大的叔父和兄長們要去跪棚,我們這些小孩子就蟄伏在大人不注意的靈棚的一角,沒有心思觀看吊唁人的什么“三六九叩”或者“二十四拜”的跪禮,眼睛緊緊地盯著靈棚內方桌上擺放的大大小小的糖人貢,只待嗩吶聲嘎然而止,"大老執(zhí)"拖著高亢而悠揚的聲調高喊:“謝客——!”,不等話落音,我們便從各個角落里倏地竄出,也不管事先已經(jīng)商量好的“張國老”歸我,“韓湘子”歸他,只聽得糖人貢在噼里啪啦中折碎和大人的勸喊:“別動大壽桃!別動大壽桃!圓墳要用的!”一陣瘋搶之后,我們各自揣著搶來的已經(jīng)爛的不成樣子的糖人跑到隱蔽處相互炫耀……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過去延續(xù)下來的喪葬習俗也慢慢開始變化,程序越來越簡單,現(xiàn)在的人們也鮮能看到搶貢的場景了。糖人貢也幾乎成了一種象征,面臨瀕危和湮滅。
說起糖人貢,顧名思義,就是用糖制作成人物形狀的貢品。而豐縣糖人貢是以優(yōu)質白糖為原料,用模具注塑成仙佛諸神、動物、果品、古代建筑、器具等的統(tǒng)稱。即豐縣人俗稱的“糖貢”。它作為豐縣傳統(tǒng)喪葬祭祀禮儀的一種載體,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豐縣民俗文化中濃重的一筆。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豐縣糖人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諸多方面,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豐縣糖人貢,形象古樸優(yōu)美、生動傳神、通體雪白、瑞澤如玉、晶瑩剔透、加之用食用色素描繪,潔凈而艷麗、意趣天成,質樸中透出典雅之氣,蜚聲周邊縣市。
糖人貢的主要原料是糖,《詩經(jīng)》、《尚書》等古代典籍中均出現(xiàn)過“飴”字,可見三千年前人們已經(jīng)掌握了冶糖的技術,明代李時珍先生在《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即“造獸糖”。由此可推,糖人貢作為祭祀用品明代早已經(jīng)盛行。糖人貢的起源雖然無文字可考,但應在明代之前,距今也有近千年的歷史了?!霸飓F糖”在湖北叫“糖塑”,在四川叫“沙糖羅漢”,豐縣及蘇魯豫皖接壤地區(qū)稱之為糖人貢。豐縣有史可考的“糖人貢”出現(xiàn)在清代中期,由中原地區(qū)傳入,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
豐縣地鄰鄒魯,崇儒尊禮,由來已久。而沿襲至今的喪葬祭祀風俗當然會受到孔夫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思想的深刻影響。豐縣的喪事活動程序復雜、十分講究、分為撐紙幡、入殮、前酬、訃聞,吊喪、打坑、發(fā)引、謝喪、圓墳等等。“糖人貢”既然是祭祀用品,與它密切相關的活動即吊喪,也是俗稱的燒紙。喪屋前搭設靈棚,前來祭祀的親友將祭品擺放在方桌上,置于靈堂前,按親疏關系,至親要辦三牲貢(即豬、鯉魚、雞,俗稱三鮮,因為經(jīng)濟條件限制,整豬逐漸用豬頭和肉碗來代替。)、糖貢、果貢,而一般親友僅辦一些“糖人貢”,再疏者僅辦四事祭盞(鞭炮、草紙、蠟燭、糖盞)而已,一次致祭者如多人,由一人領祭行跪拜禮,其余人在后面隨從陪祭。另外,一般人家在春節(jié)、清明上墳時,糖貢也是必備的祭品之一。
吊喪過程中,豐縣有搶“貢”的習俗,應是和糖人貢直接相關的了,“搶貢”的人一定要是喪者的孫子輩。按習俗,親友吊唁時,喪者侄孫輩在靈棚兩旁跪謝,稱為跪棚。吊唁完畢,親友即將轉身之際,由主持喪事的人(俗稱大老執(zhí))高喊:“謝客!”,跪棚即前出跪謝吊唁人。而此時,喪者的孫子輩的小孩們會一涌而上,搶貢桌上的糖人貢,多得者有子孫“強旺”的征寓。中年或青年死亡吊喪時,不會出現(xiàn)“搶貢”,這也是豐縣民俗中特別人性化的一面。
民國前后,民生凋敝,一般百姓用不上糖人貢,只有大戶人家才能用得起。當時的糖人貢藝人,也往往買不起原料,多是來料加工,民國期間,國民黨兵團司令王敬九將軍的父親去世,王敬久將軍在老家葛巴草集村大辦喪事,專門聘請豐縣城里的糖人貢藝人上門制作了32件套糖人貢,在當時被鄉(xiāng)鄰稱羨,但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糖人貢藝人的慘淡經(jīng)營。
豐縣糖人貢藝人在解放前后人員很多,現(xiàn)在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也有做糖人貢的藝人,但大多改成了使用金屬和石膏模具,制作工藝欠佳。世代傳承有序,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糖人貢藝人要數(shù)縣城北關的郭兆屯。他自幼秉承祖技,勤學苦練,制作水平精深,遠近聞名,是一位較有影響的民間糖人貢藝人。作為郭氏糖人貢制作技藝的第六代傳人,郭新元1981年開始跟父親郭兆屯學做糖人貢,主要制作32件套、24件套、6大件糖人貢,工藝精湛。其制作的糖人貢作品多次參加省市民間工藝美術展覽,并屢獲獎譽。
糖人貢現(xiàn)為作坊式手工制作,工具主要是模具,另外有大鐵鍋、銅鍋、爐子、水缸、木案、束子、木鏟等,制作技法包括煮、燃、浸、案、束、熬、攪、繪、模、塑等。在制作中,糖人貢造型的好壞,模具的優(yōu)劣至關重要。豐縣糖人貢模具為梨木雕成,現(xiàn)豐縣從事糖人貢模具雕刻的藝人僅有常店鎮(zhèn)馬樓村的顏世杰、顏世靈二人。顏家的模具雕刻也是世代相傳,至今已是第五代了,顏家雕刻的梨木模具純手工刻制,沿襲傳統(tǒng)造型,古樸而不失典雅,遠銷省內外。
從事糖人貢制作是件很辛苦的事,據(jù)郭新元介紹,由于制作工序復雜,技術要求高,加上舊社會糖人貢藝人社會地位、經(jīng)濟收入較低,而且手藝往往不傳外人。高門檻、低收入,往往藝隨人走,造成糖人貢從業(yè)人員銳減,現(xiàn)在糖人貢藝人已為數(shù)不多。
豐縣糖人貢歷史悠久,與豐縣傳統(tǒng)民間喪葬習俗密切相關,主要反映儒、釋、道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它不僅是研究我過古代喪葬祭祀禮儀、民風民俗的“活化石”,而且糖人貢以食用糖為原料,不僅具有觀賞性,也可食用。
2008年,徐州市共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入選國家級遺產(chǎn)名錄。豐縣糖人貢名列其中。這為豐縣糖人貢的發(fā)展帶來了契機?,F(xiàn)在,豐縣設立了專項保護資金,建立了糖人貢數(shù)據(jù)庫。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fā)展”的原則,把豐縣糖人貢的發(fā)掘與保護作為經(jīng)常性的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的日程。
古老的豐縣糖人貢獲得了新生,新時代的豐縣糖人貢又將會給新時代的豐縣人帶去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