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及鎮(zhèn)館之寶
染陌言
湖南省博物館位于長沙市開福區(qū),與烈士公園毗鄰,籌建于1951年,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全國優(yōu)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南省AAAA級旅游景點。
湖南省博物館藏品達18萬余件,尤以馬王堆漢墓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xiàn)代文物等最具特色,并以此打造了6個展示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珍的基本陳列。
發(fā)展歷史:
1897年郴州學會組建了郴州學會博物院。
1904年經(jīng)湖南巡撫趙爾巽倡導,士紳梁煥奎、龍紱瑞等籌款,在省垣再次興辦一所博物館,與圖書館、教育館合署,全稱為“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主要陳列人體和動物模型。開放約一年,教育博物館部分被撤銷。
1924年6月24日,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開館;
1927年正式定名為“湖南省立博物館”;
1930年毀于戰(zhàn)火,此后再未恢復。
1951年3月,湖南省博物館籌備處在長沙留芳嶺的百琴園掛牌成立。
1956年在長沙西北環(huán)境優(yōu)美的烈士公園建成開館。以建設“地志性博物館”為目標,開展了對能反映湖南歷史、文化、民俗、藝術、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文物與標本的征集與展示工作,舉辦了“湖南礦產(chǎn)資源”、“湖南農(nóng)業(yè)資源”、“湖南手工藝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覽。
其中楚文物收藏和湖南近現(xiàn)代名人收藏是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1972年至1974年,二十世紀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對湖南省博物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數(shù)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尸的發(fā)現(xiàn)與出土,使湖南省博物館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并得到政府的重視和社會支持。
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建造了建筑面積為3510平方米的新倉庫(后改造成保護與展示并用的場所),在保護和展示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方面發(fā)揮了近三十年的關鍵作用。
1971年,湖南省博物館將館藏的礦物之類標本撥給了湖南省地質(zhì)局,1979年將館藏動植物標本借給了長沙市第一中學,至此,湖南省博物館從建館之初的自然、歷史類收藏展示并重,逐漸向以歷史類收藏和展示為主的轉(zhuǎn)變。
1999年,由國家和省財政共同投入1.2億元新建的新陳列大樓竣工,新陳列大樓的建設是世紀之交湖南省博物館發(fā)展的新起點,推動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2003—2004年湖南省博物館打造的以“馬王堆漢墓陳列”為龍頭的基本陳列,被評為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2008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實施免費開放。
2008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為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
2009年,湖南省博物館被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8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之一。
2009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務會議決策實施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
2010年5月31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得到省發(fā)改委批復立項。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概念設計方案國際征集和評選工作順利完成,日本磯崎新工作室和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聯(lián)合團隊成為中標單位。
2011年7月4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開工儀式隆重舉行,省博物館進入“邊建設、邊開放”階段。
2012年5月25日,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省發(fā)改委批復同意,工程投資總概算約8.5億元,總建筑面積約8.3萬平方米。
2012年6月18日,工程進入建設階段。博物館暫停對外開放服務。
2017年11月29日上午,湖南省博物館新館開館,闊別五年后重新對公眾開放。
鎮(zhèn)館之寶
1、大禾人面紋方鼎
寶大禾人面紋方鼎是中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鼎,年代為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圍有云雷紋,人面的額部兩側(cè)有角、下巴兩側(cè)有爪。鼎腹內(nèi)壁鑄“大禾”兩字銘文,因此鼎亦被稱為大禾方鼎。
該鼎于1959年在中國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炭河里鄉(xiāng)勝溪村一個叫新屋灣的地方出土,最初被不明就里的農(nóng)民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差一點兒就被回爐冶煉了。幸運的是,這件器物的一塊殘片被湖南省博物館派駐到廢銅倉庫揀選文物的師傅發(fā)現(xiàn)。于是,他們跟蹤追擊,找到了10多塊,經(jīng)初步拼對與研究,發(fā)現(xiàn)只缺一條腿與底部。器物運到館里后,修復師傅張欣如馬上對其進行了修復。有意思的是,隔了二年,殘缺的一腿也找到了,于是用這條正宗的腿換下了假腿。
該鼎最讓人驚奇的地方是在器物的四周各裝飾了一個又大又醒目的半浮雕人面。其實,器物上表現(xiàn)的對象是有頭、有身、有角、有爪的半人半獸的“超人”,但軀干因器物平面表現(xiàn)的局限而隱去了。
人面鼎上的半人半獸的“超人”是什么身份?有以下幾種說法:饕餮、祝融、蚩尤、邦君造像、儺面、黃帝四面、所有者的祖神等。半人半獸是中國史前圖騰中最普遍的祖神崇拜表現(xiàn)方式,凝聚的是敬祖情結(jié)。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英雄或文化英雄、始祖無不在人的形象之外被加上神的力量與動物的器官,《山海經(jīng)》一書就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有關這些亦人亦神的始祖或英雄們的形象描述。
從傳說看,半人半獸的形象,一半是獸——主要是形體像獸;一半是人——主要是智慧像人。因此,最原始的半人半獸可能是某種族群傳說中的祖先,也可能是某個部族的英雄,可以托名為真實的或傳說的“歷史人物”,也可能是凝聚了某種部族精神寄托的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英雄”。人面方鼎表現(xiàn)的這個半人半獸,無疑是這個神系中的一位。
2、素紗禪衣
素紗禪衣,西漢,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重48克,薄如蟬翼,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織造工藝技術,為國內(nèi)所僅有,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
3、T型帛畫
T型帛畫,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大型作品。
4、千年女尸
千年女尸,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一號墓出土。這具女尸在2100多年前是長沙國丞相車大侯利蒼的夫人,名叫辛追。出土時外形完整,全身潤澤,肌肉柔軟而有彈性,內(nèi)臟器官完整。解剖表明,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動脈硬化等。胃中發(fā)現(xiàn)甜瓜子,大概是吃了甜瓜后突發(fā)急病死去的,年齡約50歲。此尸保存時間之長,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它與木乃伊、泥炭鞣尸和尸?等都不相同,專家們把這類型的古尸命名為“馬王堆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