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銅鼓習俗
墨染傾城
廣西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素來有在節(jié)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xiàn)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jié),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jié),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jié)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壯族銅鼓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前后,生活在中國珠江流域的濮人從炊具銅釜中創(chuàng)造了打擊樂器銅鼓。此后銅鼓向北傳入四川邛都,向東傳入貴州和廣西、廣東,向南傳入越南北部,向西傳入緬甸、泰國,至今銅鼓已流傳了兩千多年,在大部分地區(qū)和眾多的民族中已相繼退出歷史舞臺,只留下某些遺跡和歷史的回憶,但仍有一部分地區(qū)和民族還保存著使用銅鼓的古老習俗,為綿延千古的銅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
貴州南部和廣西西北部接壤的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qū),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彝族。銅鼓在失去權力象征的功能之后回到民眾中,至今仍在民間使用,成為一種活著的文化遺存。
紅水河流域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都使用銅鼓,銅鼓成為這些民族現(xiàn)存文化傳統(tǒng)的活見證,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紅水河流域使用銅鼓民族的經濟狀況、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質,以及他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而產生的獨特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