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風情(2)
空谷幽蘭
宜州歷史悠久 人文薈萃
宜州是大宋宰相三元及第狀元馮京故里。宜州城西龍江北岸的天門山下有一個村落,名叫馮村,也叫馮家灣,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馮京出生于此。馮京自小聰明好學(xué),才華橫溢。慶歷八年(1048年),馮京參加州試,中解元,次年,馮京參加會試,中會元,接著,他參加殿試,中狀元,馮京連中三元,人們稱他為馮三元。中國歷史上能連中三元的只有13名,馮京是其中之一。馮京及第后,先是被任命為監(jiān)丞。黃佑三年(1051年),馮京被派任荊南府任通判,黃佑四、五年間(1052-1053年)馮京先后在朝中的集賢院、登聞鼓院、磨勘司和吏部南曹三司任中高級官員,后來馮京外調(diào)知揚州、轉(zhuǎn)調(diào)知廬州,后調(diào)江寧府等地,馮京回朝后,先后任翰林學(xué)士、糾察在京刑獄和昭文館的主官。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命馮京繼任翰林學(xué)士知制造,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馮京為陜西安撫使,治平三年,馮京奉調(diào)回朝充群牧使兼昭文館的主官。熙寧七年馮京回朝后,先后被任命為給事中、正議大夫等職位,元豐四年(1081年),以觀文殿學(xué)士、光祿大夫出知河陽府。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馮京被授青光祿大夫,次年被任保寧軍節(jié)度使知大名府。元佑五年,被授檢校司空,改任彰德軍節(jié)度使,此后,馮京改知陳州、改授宣徽使等。元佑九年,馮京病逝。
馮京為輔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大臣,在政事、武功等方面均多業(yè)績,馮京一生多次外調(diào)內(nèi)遷,飽經(jīng)宦海風浪,其身不倒,確有過人之處,著作有奏議十三卷、《潛山文集》一部,其詩詞、書法散見其他書籍,原著多已散失。宜州天門山上有馮京祖墓。山麓舊有馮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舊有崇祀馮京的三元祠、鄉(xiāng)賢祠、三賢祠,均先后圮毀。今宜州城西龍江北岸建有馮京公園。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寓居宜州。黃庭堅(1045-1121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隱居又號白祖六郎,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授葉縣尉,北京囯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中知吉州太和縣,移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元祐初召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紹圣初,奸臣當?shù)溃浴渡褡趯嶄洝范嗾_,責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移戌州,徽宗即位,放還,不久又被誣“幸災(zāi)謗國”罪,除名編管宜州。詩學(xué)杜甫,出蘇軾之門,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詩文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論詩主張“無一字無來處”,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說,是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書檀行、草,為宋“四家”之—。歷史上記載黃庭堅崇寧四年(即1105年)病逝于宜州小南樓,其實,在好友州守俞若著、州人蔣諱的設(shè)計下,謊稱黃庭堅病逝,斂跡銷聲,冒著欺君之罪將他隱姓埋名,以“白祖六郎”之名隱居于廣東省連州夏湟村。十六年后,宣和三(1121年)歿葬于湟水梓橦溷(hun),享年七十六歲。
宜州地處嶺南西北一隅,舊時屬南蠻之地,宜州人與文化中人沒有什么緣份,黃庭堅的到來,成了中原文化的傳播者。好客的宜州人不顧他是朝廷罪犯,經(jīng)常來求字畫、求醫(yī)、求藥,并且常送來牂(zang)牁(ke)酒、粟米、蜂蜜、竹筍、木炭,時常喝在一起、玩在一起。從此,宜州便與這位文化巨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這塊偏僻的土地得到了山谷先生的滋潤。真是:前人不幸后人幸,山谷不幸宜州幸。
山谷的宜州之行,宜州人永遠不會忘記。為了紀念他,人們在黃庭堅曾居住過的小南樓上造亭作祠,亭內(nèi)供奉他的木刻像,還把他的手書刻入石碑,陳列在亭中。南宋景炎二年(1177年),宜州太守韓璧上任時,他首先視察了小南樓,認為規(guī)模不夠宏大,不宜祭祀,就在城外建起了山谷祠,1208年,黃庭堅的同鄉(xiāng)張自明任宜州教授攝州亊時,又在黃庭堅曾居住過的黎氏家址上建起“龍溪書院”。書院前面是山谷祠,祠后是龍溪書堂,再就是藏書閣,再往后就是山谷先生衣冠墓,另外還有清風閣、寶華亭、廣塘(墨池),總占地四十余畝。這樣的書院完全具備了祭祀、講學(xué)、藏書多功能為一體的作用,歷經(jīng)元、明、清三個朝代,用以激勵后人奮發(fā)讀書??上У氖俏幕蟾锩?,人們一度放棄了對文物、文化的保護。1978年5月,廣西軸承廠擴建職工宿舍時,將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山谷祠拆掉。1986年宜州市在會仙山南麓建起了山谷祠和衣冠2005年宜州市政府根據(jù)山谷祠殘破程度,又出資重新建造,面貌煥然一新,讓人們永久憑吊這位文化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