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朐八岐山及傳說(4)
殘花月
八岐山?jīng)]有直插入云的險峰,也沒有怪石嶙峋的奇詭。它山勢舒緩,群嶺競秀。春天,冰雪消融,草木吐翠;夏天,綠樹蔥蘢、百花齊放;秋天,瓜果飄香、層林盡染;冬天,大雪飛舞、玉樹瓊花。
在南天門的東邊,就是金柜子山,因形狀如柜子,故名。也有人稱“金貴山”,有楊王洞而名聞遐邇。看到山的巍峨,老人們就津津有味的講述那個關于楊王的古老傳說。
古時候,臨朐縣城西南一帶有一個小諸侯國,叫逄國,逄國的首領叫逄伯陵。逄伯陵姓姜,炎帝太姜所生,始封于逄,在開封逄澤建立逄國,后改封于齊,尤稱逄公。商朝中期,封為“伯爵”,有人名陵,故稱“逄伯陵”,其封地在石門山一帶。逄公徙封此地后,山因改名為“逄山”。元人于欽所撰《齊乘》記有:“逄山,臨朐西十里,有逄公祠”。石門山連著太平崮,太平崮與八岐山相對。
逄伯陵有一個外甥叫楊驥,勇而有謀,是商朝一員大將,馳騁疆場,立下很多戰(zhàn)功,被封為“楊王”。楊王為人正直,心里裝著百姓。當時的國君天天享樂,荒淫無度,不關心子民疾苦。面對紂王的暴虐,他想用“仁”與“德”的思想來勸諫他、啟發(fā)他、感化他,結(jié)果商君大怒,想殺掉他。為救民于水火之中,楊驥決定鋌而走險,他率領所部來到其舅舅的封地逄山,招兵買馬,訓練士兵,囤積糧草,決定討伐昏君。
商王得知楊驥造反的消息后,非常震驚,立即命令當?shù)毓賳T帶兵圍剿,由于楊驥善于用兵,把官兵打得倉皇逃跑。官兵戰(zhàn)敗的消息傳到朝歌后,商王急的團團轉(zhuǎn),一時想不出良策。這時有人進諫說:“逄伯陵的外甥造反,其舅舅難脫干系。如果頒發(fā)一道命令,讓逄伯陵帶兵前去說服楊驥,勸其繳械投降,豈不是事半功倍?還得讓逄伯陵把楊驥縛來治罪。”
逄伯陵領命后,哪敢怠慢?星夜趕路,不日便趕到了封邑。他把逄山圍起來,派兵攻打,楊驥聽到舅舅來攻山,為保留舅舅的顏面,只派出小股部隊抵擋,結(jié)果被逄伯陵戰(zhàn)敗。舅舅以為自己攻無不克,便放出狠話,要么楊驥速來投降,要么攻山捉拿楊驥。楊驥心里想,如果不投降,舅舅會惹來殺身之禍,自己會落得個不孝之名;如果投降,就會辱沒其志,救黎民于水火也會化為泡影。經(jīng)過反復思量,楊驥決定既要保全舅舅顏面,也不能委屈心志,便棄寨而去,以圖高謀。令士兵在山寨四周遍插旌旗,在樹上倒掛山羊,在山羊前擺下戰(zhàn)鼓,把一些瘦弱的老馬系于槽子旁邊,山上不時傳出戰(zhàn)鼓聲和馬的嘶叫聲,造成鼓鳴、馬嘶、臨陣待戰(zhàn)的假象。自己卻把部隊化整為零,分批往西南深山撤離。采用“懸羊擊鼓,餓馬刨槽”的策略,巧妙的把部隊帶出去。當時逄山之上,荊棘叢生,棘子樹上長著很多倒鉤,堅硬鋒利,容易掛住衣服。楊驥說:“棘子樹,見本王,要把倒鉤往里藏?!庇谑清躺缴系募訕涠疾婚L倒鉤,被后人稱為“順王棘”。
楊驥帶領隨從,借著星光,最后離開山寨,走出不遠,便來到了逄山西南這個山洞里,住了幾日后又離去。從此隱居于山野,過起了農(nóng)耕生活。
逄伯陵在山下一次次傳話,只盼楊驥下山投降,一連等了數(shù)日,不見楊驥的蹤影。便帶兵上山搜尋,來到山上一看,見楊驥的部隊早已人去山空,不知去向,但見滿山的旗幟迎風飄揚,數(shù)十只死去的山羊掛在樹上,羊蹄放還在戰(zhàn)鼓上,幾十只戰(zhàn)馬餓死在馬槽旁,這時逄伯陵如夢方醒,知道中計了。由于逄伯陵沒有完成朝廷交給的任務,無法回去復命,就從逄山北面的懸崖上跳下自盡。
楊王的故事還有很多。前幾年,一些村民曾去挖這個洞,幻想著挖出楊王丟棄的兵器,結(jié)果挖到一半停止,只挖出十幾小車黃土而已。
與楊王洞相隔不遠的是通天嵧。沿著這個筆直的山溝爬去,路上沒有巖石,沒有臺階,也沒有荊棘擋道,非常好走,只要平心靜氣往上爬,不費很大力氣就可走到山頂。老人們常說:“人生之路猶如走這條山嵧,走直路,莫走彎路,更容易走到高處?!?/p>
沿通天嵧走到山巔,可攀“火爐子”山。這個山遠遠望去像火爐上放著一個正在“做飯”的鍋子,那可能是給八岐山人準備的免費午餐。山勢陡峭,不易攀援,早年有土匪盤踞于此,搶奪殺戮,為害一方,后遭八路軍圍剿,匪寇棄山燒寨逃去。百姓聞之,高興的說:“這些土匪被火燒跑了,火爐子山真的燃起了大火”。
支鍋山之西山叫“天花瓶”,山頂平坦,土壤深厚,天生叢叢灌木。每至春夏,開出五顏六色的花,一片爛漫,景色瑰麗,如天女散花一般。在山下仰望,簡直是空中的花瓶,人稱“天花瓶”。
“天花瓶”的西北有一山頂圓形的山,名“郭老崮”,又稱“閣老崮”,高“閣”入云,直插青天。說郭老崮者謂山高草茂,靈氣所鐘,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去蓬萊時,路經(jīng)此地,到山上休息,故名;說閣老崮者與文化殿大學士馮溥有關。
馮溥(1609-1691)清初大臣,今青州人,祖籍系臨朐馮裕六世孫。清順治三年考中進士,初授編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間為刑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
據(jù)傳:馮溥考進士(1646)那一年,在家苦讀。一日讀書勞累,抱書而睡,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的池塘里有一個高山的影子,旁邊寫著兩個字“靠山”,他感到奇怪,一下子醒了。于是他拿出筆墨,按照夢中的記憶畫出了那個山的樣子。心想:青州城南多山,山的影子很可能從南方映來。于是帶上了幾個家人到城南去覓山,出門不遠就來到了八岐山,見郭老崮與夢中之山一模一樣。家人忙諂媚說:“老爺,這是天意,你看這座山是群山之首,預兆著您今年金榜奪魁”。馮溥自然是喜在心里,回家后繼續(xù)苦讀,等到會試之日,果然進士及第。
壯志已酬,得感謝神靈護佑,于是到郭老崮祭祀山神。
馮溥登上郭老崮山巔,心生感慨,對仆人說:“你們看,在八岐眾山中,唯郭老崮山體圓潤柔和,不與他山爭鋒,故能成其高。這座山峰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欲秀于眾者,必隱其鋒芒。古人的這些出世哲學,我輩當辯證看待,要吸其精華,取其糟粕。
后來,馮溥官至極品,位高權(quán)重,為官世故,據(jù)說得益于山的啟發(fā)。馮溥在京城為官時,家中壘墻與鄰居房氏發(fā)生矛盾,兩家為爭地基,互不相讓。馮府家人修書一封,讓馮溥出面講話,馮溥抄明人張英詩一首寄回,詩曰:“千里寄書為打墻,讓他三桿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焙篑T家主動讓步,房家也退讓三桿,兩家之間,辟出一條小巷,人稱其為義和巷,即今青州城里的伙巷街。
馮溥的世故,莫過于康熙娶妹的傳說:康熙欲娶才貌雙全的妹妹為妃,這件事有失人倫常理,于是召群臣共議。眾群臣皆曰不可,惟馮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則不可;若使公主為臣之義女,則可也!”于是康熙拜溥為相國,是為“馮國老'、“馮閣老”,后來這座山又名“閣老崮”。
郭老崮山下有一山嵧,天生石洞,世稱“將軍洞”或“將軍洞子”,據(jù)說是楊驥手下將士住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