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方巖廟會
瀅瀅
浙東名山方巖,是東南著名的旅游勝地,位于永康盆地的東側,高約400 米,方圓5 華里。由于山體拔地而起,四壁如削,峰底與峰面面積相差無幾,整座山巖酷似一座氣勢雄偉的城堡方山,故名方巖。山上奇巖怪峰林立、名勝古跡眾多,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墨跡和詩篇,尋幽探勝者更是絡繹不絕。但對方圓數(shù)百里的朝圣者來說,最有吸引力的,是方巖廣慈寺的胡公廟會。
方巖廟會,原是民間祭祀“胡公大帝”的迎神賽會。胡公名則,字子正,浙江永康人,北宋端拱二年登進士,官至兵部侍郎、相傳他生前曾奏免衢、婺兩州百姓的身丁錢,百姓感德,故在他少時就讀過的廣慈寺立廟供奉。每年農歷八月十三胡公生日和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浙東一帶百姓為感謝胡公降福之恩,紛紛到方巖朝拜,人數(shù)甚眾,日逾萬人,形成規(guī)模盛大的廟會、在永康高鎮(zhèn)村一帶,還有六年一次輪流接送“胡公”的習俗,輪到某村迎送,便由該村牽頭與鄰村聯(lián)絡,組織龐大的進香隊伍、舉辦娛神節(jié)目。這些民間節(jié)目,大都起源甚早,如“十八只狐貍”,相傳產(chǎn)生于方巖建廟初期。
到了明代,據(jù)說戚繼光組織的民團習武抗倭,對傳統(tǒng)的廟會習俗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那時東南沿海一帶,經(jīng)常遭受倭寇侵犯,州縣殘破、民不聊生??官撩麑⑵堇^光,一面率領官兵戮力進剿入侵倭寇,一面積極舉辦民團,提倡民眾習武。后來,民間習武操練的習俗與迎神賽會的娛神節(jié)目融合,派生出一種特殊的陣容,逐漸形成了瑰麗多姿的廟會節(jié)目——羅漢隊。
每到八月十三和九月重陽的金秋季節(jié),永康各村都要挑選身體壯實的男女青年,組成羅漢班、舉行各種形式的文體武術活動。他們除了在本鄉(xiāng)、本村演出,還要在約定的日子上方巖廟會演出。
當廟會隊伍出發(fā)時,前面以鼓樂案旗為先導,接著是身背大刀,手持鏜叉、盾牌的青壯年組成的羅漢隊,其次是“十八蝴蝶”、“高蹺”、“十八狐貍”、“三十六行”、“蓮花落”、“九串珠”、“荷花蕊”等娛神節(jié)目。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有舞刀槍、耍棍棒、搖響又、打洪拳、背觀音、滾壇瓶、疊牌坊、旋車、平臺、長腳鹿、調花缽、迎荷花神、啞口背瘋、紙龍、布龍和滾地雙獅等等。他們高擎彩旗,身穿彩衣、敲鑼擂鼓,吶喊跳躍。
隊伍進入“天門”;行至巖頂?shù)膹V慈寺前,各地羅漢班都要在寺前進行表演。年僅五、六歲的男女兒童,在悠揚的傳統(tǒng)樂曲聲中,踩著細碎的舞步,扮演著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千嬌百媚、艷若云霞。滾地獅子振鬣嘶風,騰、挪、撲、滾,表現(xiàn)出一種勢拔五岳、氣吞山河的勇猛氣概。來自民間的傳統(tǒng)舞蹈“十八蝴蝶”,相傳是高鎮(zhèn)村的農家婦女郎寶月和裁縫師傅王春山等創(chuàng)作的。該舞由十八個少女背負五彩繽紛的蝶翅扮演蝴蝶,另有兩個姑娘扮演花神,彩蝶尾隨花神翩翩起舞。舞蹈以擺陣走圈、交叉組合,變換成各種美麗的畫面,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方巖廟會已由當年的娛神逐漸轉變?yōu)閵嗜?,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也得到提煉和發(fā)展。舞蹈“十八只蝴蝶”中的彩蝶,由原來的一組擴展到七組,當上百只蝴蝶翩翩起舞時,色彩更艷,春色更濃,被人稱為“百蝶鬧春”。傳統(tǒng)的“打羅漢”、“十八羅漢”節(jié)目,也以“重陽羅漢”的嶄新面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由一臺“獅舞”擴展為“九獅同樂”場面雄壯,振奮人心。古老的傳統(tǒng)廟會煥發(fā)出更加迷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