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稱泰州為水城
糖豆微咸
泰州水多。泰州城因水而建,依著水從遠古走來;泰州人愛水,向來與水相依為命。
考古和地質(zhì)學(xué)家們認為,大約距今七千年前后,長江入??谠诮矜?zhèn)江至揚州附近,泰州地區(qū)是茫茫大海一片。此后,如水流逝的時光,使滄海變成桑田,大海逐漸東去,長江三角洲慢慢發(fā)育形成,里下河的瀉湖也開始封閉,泰州地區(qū)一點點露出水面,從海水里生長出來。
直到我國歷史上的戰(zhàn)國時期,泰州地區(qū)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名字,叫海陽。海陽,海陽,面海朝陽。公元前117年,泰州首次出現(xiàn)在西漢的版圖上,是臨淮郡下屬的建制縣,縣名海陵。海陵者,海邊高地也。
建縣之初,泰州的先人們,將海陵縣址選在東臨海、南面江、北枕里下河的揚泰崗地,為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環(huán)境。
海陵縣東邊的黃海含鹽量高,灘涂平坦開闊,又生長著茂盛的蘆葦,這些都被漢初的吳王劉濞看中。于是他就召集天下亡命的人煮海水為鹽,很快使吳國強盛起來。劉濞為了將海陵的鹽運銷各地,開鑿了一條從揚州茱萸灣到海陵倉(東達今如皋境)的運河。至今仍從泰州城流過的古運鹽河,是劉濞組織泰州人治水的良好開端。
二千年來,運鹽河從東向西穿過泰州城,運走了無法計量的鹽。從西漢劉濞起,幾乎歷代封建王朝都從海鹽中收取過大量的稅,小小運鹽河承受過難以想象的重負。運鹽河向西接上了長江。順流而下的長江水,就沿著運鹽河流進了泰州城,原本是海的兒女們,世世代代都喝著長江水。
長江入海的地方,幾千年來不斷向東推進。伴隨大江東去,江中沙洲一個又一個露出江面,泰州東南和南邊的陸地,日益從江水中漲了上來,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年),海陵縣因地盤擴大升格為郡,管轄建陵、寧海、如皋、蒲濤、臨江五縣。
楊堅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隋朝后,海陵郡屬的建陵縣并入海陵縣,奇怪的是其余幾縣就在此時都從史書中消失了。有人說公元七世紀前后,地球氣候變化,海面上升引起江岸坍落,這些縣又沉入江中去了,此說尚無有力證據(jù),有待于考古工作者們證實。|
著名詩人王維的從弟王惟祥,曾任海陵縣宰,王維送他到海陵上任時,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唐代的詩。詩人筆下的海陵是“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噴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
另一位唐代詩人劉商,在《送豆盧郎赴海陵》中也有“看取海頭秋草色,一如江上別離心”的描述,告訴我們唐朝時的海陵縣仍位于海頭、江上之地。
唐開成三年(838年)七月二日,日本僧人園仁入唐求法,登上大唐國土的海陵縣。在前往海陵縣的運鹽河中,看到“鹽官船積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jié)續(xù)編,不絕數(shù)十里,相隨而行?!弊鳛橐患媸?,記載到他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書中還說海陵縣令,到西池寺南江橋前迎接他們。一千多年前的泰州人,就對中日友好做出過自己的努力。
泰州北邊里下河地區(qū)為淮河水系,河網(wǎng)密布,都說是魚米之鄉(xiāng)。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在他氣壯詞嚴、極富鼓動性的《為徐敬業(yè)討武(則天)檄》文里寫道:“海陵紅粟,倉儲之積糜窮”。說的就是海陵縣里下河生產(chǎn)糧食,多得存放在倉庫里都快變質(zhì)了。
泰州博物館內(nèi)藏有一方南唐《泰州重展筑子城記》石刻,碑文中有“咸鹺贍溢,職賦殷繁,可謂水陸要津,咽喉劇郡。以茲升建”??瘫奶┲莸谝蝗沃葜T仁規(guī)說,水陸要津是海陵升泰州原因之一。沒有水陸交通的重要條件,當(dāng)不會有海陵縣升為泰州,泰州的誕生也是得益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