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商湯王陵
淚灑山河
湯王陵位于亳州市譙陵北路東側(cè),渦河北岸,人民大橋北端,是商湯王的衣冠冢,又稱湯王墓。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夏朝末年,桀暴虐無道,喪失民心。而商族在湯的治理下,逐漸強(qiáng)大,湯遂順應(yīng)歷史潮流,積聚力量,陸續(xù)攻滅鄰近的葛韋、顧等國,經(jīng)11次出征,成為當(dāng)時的強(qiáng)國,最終一舉滅夏,建立商朝,都南亳(今亳州市),后遷至西亳(今河南偃師)。湯在位13年,死后葬于亳。
湯王墓的記載,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皇覽》一書,“渦北風(fēng)頭村,有成湯故壘”,并說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漢哀帝派遣御史長卿謁湯陵。亳州曹操宗族墓出土的漢桓帝延熹七年(164)燒制的字磚中有"謁湯都"銘刻,說明亳州在東漢末年舉行過大型拜謁湯王陵的禮儀。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載“商成湯葬于渦河之陽”,渦河之陽,就是渦河北岸。
(攝影:白亞立)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亳州知州王家相重修湯陵,并在湯陵古剎旁,修建祠堂,供每年祭祀之用。1558年,御史張九功命知州張挺(羽廷)為湯陵重立廟堂、門廊,種植松柏,豎立碑碣,湯王陵蔚然大觀。
1642年,李自成第二次攻陷亳州城,殺知州何燮,燒湯陵廟堂、山門,千年古柏及建筑被焚燒一空。
清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三十六年(1771)先后兩次重修湯陵。
民國時期,依托湯王墓,建立湯陵公園,廣植松柏花卉,頗具規(guī)模。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浩劫。
(攝影:白亞立)
現(xiàn)存湯陵為一高大圓形土丘,高6米余,周長近60米。墓冢前豎“商成湯王墓”石碑,墓之周圍古柏參天。沿墓前小路前行,有一棵500余年樹齡的黃楝樹,拔地參天,枝葉扶疏。樹南側(cè)即是史書上記載的碑林,昔日歷代重修湯陵石碑絕大多數(shù)都已損毀,僅存有清代重修湯陵記事碑2塊,一塊是清康熙十二年(1681)“重修湯陵碑記”立于左側(cè),碑高3.9米,碑帽雕二龍戲珠,碑座碑文由知州唐翰碧撰寫。另一塊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湯陵碑記“,立于右側(cè),碑高4。25米,立于赑屃履碑座上,知州鄭交泰撰文,著名書法家亳州人梁讞(山獻(xiàn))書寫。碑記重點(diǎn)說明歷次維修湯陵的情況及原因。
(攝影:孟氏老樹)
墓南一棵500年樹齡的黃楝樹生長頑強(qiáng)。墓前重修成湯王陵碑是1998年所立。
現(xiàn)湯陵已辟為公園,園內(nèi)花木掩映,松柏交柯,猿猴迎賓,仙鶴唳鳴,四季如春,鳥語花香,成為后人瞻仰先王之陵,追慕圣君之德,緬懷湯王功績的最好去處,置身園內(nèi),頓覺古樸之風(fēng)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