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中和節(jié)
文心醬
早春二月,大地回春。農(nóng)歷二月初二乃是古代的“中和節(jié)”,亦稱“春龍節(jié)”、“青龍節(jié)”。
“二月二,龍?zhí)ь^”,民間傳說,每逢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其源起當在原始社會的神話之中。眾所周知,華夏先民把創(chuàng)世英雄伏羲尊為“龍的化身”,把“龍”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兑捉?jīng)》乾卦中“見龍在田”即指田野里安眠的“龍”,冬去春來、萬象更新,“龍”蘇醒了,抬起頭來欣迎美麗的春天,于是,以“龍的傳人”自居的子民們,便開始了春耕……過去,人們在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贈送謂“獻生子”,農(nóng)家自釀“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豐年,朝廷百官都進農(nóng)書表示務農(nóng)……舉國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谷豐登”的希望。
此時正值驚蟄前后,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zhí)ь^。古時龍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nóng)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nèi)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xiàn)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fā),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jù)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jié)日現(xiàn)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