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縣縣名的由來
南風未起
縣名是縣域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其內(nèi)涵豐富,意義深遠。一個寓意深邃的縣名,往往可以因其含文量而提升一個縣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筆者因從事平和方志工作,也許是受到職業(yè)敏感的驅(qū)使,自然而然就對有關最初起“平和”縣名的取義解釋多加關注。
眾所周知,平和置縣是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巡撫南贛、征剿賊寇之后,為徹底改變以往“亂亂相承”的惡性循環(huán),謀求長治久安而奏請朝廷設立的。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十二日,王陽明在上請朝廷的第一份奏疏《添設清平縣治疏》中,所起縣名是“清平”,而非“平和”。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十月十五日,王陽明在《再議平和縣治疏》中載明:“照得縣名須因土俗, 本職奉委親歷諸巢,詢知南靖縣河頭等鄉(xiāng),俱屬平河社,以此議名平和縣”,才依約定俗成之律,將縣名起為“平和”。
從中可見,“平和”縣名的最初起名之意是因為縣治所在地名“平河”的諧音而得。用縣治所在地的地名給新添設縣份起名的做法,王陽明在之后給朝廷奏請設置江西省崇義縣、廣東省和平縣的奏疏中還繼續(xù)沿用,并始終得到朝廷的認可。王陽明在《立崇義縣治疏》中載明:“及查得橫水議建縣治處所,原系上猶縣崇義里,因地名縣,亦為相應”;在《添設和平縣治疏》中載明:“及照得建縣之所,地名和平,因地名縣,以為得宜”。也就是說,崇義縣、和平縣的起名,是因他們的縣治所在地分別在崇義、和平。與平和縣名的起法,如出一轍。因此,“縣名須‘因地名縣’的土俗”在當時是起縣名的普遍方法。
然而,不少見諸報刊、書籍的文章卻認為“平和”取義“寇平而人和”。 既然王陽明添設平和縣時,“平和”縣名最初并非取義“寇平而人和”,那為什么會有“寇平而人和”一說呢?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要解開個謎團,我認為,關鍵是要追溯“寇平而人和”的源頭,也就是要了解究竟是何人最早提出“寇平而人和”的。
筆者查閱了現(xiàn)存于世最早的《平和縣志》(清康熙21年版),在其卷一《輿地志》的《剏建》章節(jié)中描述“…守仁奏請割南靖、漳浦清寧、新安二里,以畀之,縣名平和,謂寇平而人和也”。可見,平和”縣名取義“寇平而人和”一說,早就有之,并非今日我輩所杜撰。
帶著這個謎團,我翻閱了明正德萬歷癸丑(1613年) 閔夢得主修的《漳州府志》。因為此時,離平和置縣不到100年,所記載的內(nèi)容應更為詳盡、豐富。在該志書卷一《輿地志上》的《建置沿革》章節(jié)中描述“…守仁為奏請于河頭大洋陂地方開設縣治,割南靖清寧、新安二里,以畀之,縣名平和。馬明衡縣碑云,寇平而人和也”。在這里,我們已然可以了解到“寇平而人和”一說,乃出自明御史馬明衡所撰寫的《平和縣碑記》:“天子可其奏,謂地廣民頑,即若居南靖之半,分理得入,將寇平而人和”(見清康熙21年金鏞主修的《平和縣志》卷九)。
《平和縣碑》是由王祿(號一溪,江西新城人。舉人。明嘉靖五年十月至十一年八月?lián)纹胶椭h,歷時近五年之久)在知平和縣期間所建造的,至今有近500年的歷史,現(xiàn)已傾圮無存。《平和縣碑》告知民眾,拓茲新邑平和之艱辛,祈禱平和太和瑞氣,興旺發(fā)達。
馬明衡是何許人也?為何請他撰寫《平和縣碑記》呢?馬明衡,字子萃,莆田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嘉靖初官監(jiān)察御史,初受業(yè)于王守仁,史稱閩中有王氏學,自明衡始。黃宗羲在《明儒學案》更是聲稱“閩中自子莘以外,無著者焉”。也就是說,閩中陽明學者,除了馬明衡、鄭善夫被言及外,幾乎是空白?!秱髁曚洝飞暇碇幸灿惺珍洈?shù)條王陽明與他的問答語,如《與馬子莘》??梢?,馬明衡不僅是陽明的早期弟子,而且是閩中王門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既然,平和縣是王陽明奏請設立的,那么邀請閩中王門的代表人物馬明衡撰寫《平和縣碑記》,就再合適不過了。
“平和:寇平而人和?”之謎自解而開。“寇平而人和”并非是王陽明起名“平和”縣名的取義本源,而是王陽明門生馬明衡對“平和”縣名的理解詮釋,更是知縣王祿建造《平和縣碑》的初衷——禱告上蒼保佑平和縣永離硝煙,太和瑞氣。今天,平和大地處處呈現(xiàn)“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揚和風”的景象,這也許就是先賢圣哲心中所祈盼的“寇平而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