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婚嫁習(xí)俗
天涯海
解放前,婚姻完全由父母做主,兒女婚事嚴(yán)尊“父母之命”,全憑“媒妁之言”,毫無自由,男婚女嫁,講究門當(dāng)戶對。由媒人給雙方家長相互捎信,先“偷相”后“明相”,一般由男方母親相女方,女方父親相男方,子女根本無法相識。征得兩家同意后,互換“八字”,叫“問名”,然后找算命先生占卜吉兇,如兩命相和,則由男方擇定吉日正式交換帖式,叫“傳啟”或“納吉”?;シQ親家,婚姻既定,不得反悔。子女到了成婚年齡,男方備大禮(雞鴨肉等),美酒喜綢,以及迎親的吉日先告訴女方,如果女方同意,擇日舉行婚禮。
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媒妁之言和父母包辦,一般由親朋好友根據(jù)雙方條件,認(rèn)為合適,即可說親,俗稱介紹對象,也有自由戀愛,選擇配偶的。男女相愛自擇對象后,與家長協(xié)定,吉日成婚,宴請賓客。
定親:
也就是商定結(jié)婚時間。結(jié)婚前,男方備好定親禮,送女方家,正式確定結(jié)婚日期,商定結(jié)婚規(guī)格。解放前叫“請期”也稱“通書”,也有將衣料四大件(其中一身大紅色,共新娘上轎時穿)、戒指、耳墜、手鐲等首飾一并送往,稱“送好”。女方回給男方鞋、帽、書、文具等。此后男女雙方本著家庭財力制作衣物妝奩(嫁妝),女方家備金銀首飾,四季衣服,箱柜,被子,梳妝用品等。男方家準(zhǔn)備大床、立柜、條幾、方桌、凳椅及床上用品。
男方家做被褥,每條重量不過斤,四角放七朵帶籽棉花絮以及紅棗、花生、栗子寓意夫婦聰明伶俐,早生貴子。做被褥,要邀請夫婦雙全,有兒有女的“全人”,禁忌克相、孕婦及服孝的人,以求吉利,此俗如今仍在沿用。
解放后,定親當(dāng)天男方家長要帶聘金即彩禮到女方家商定結(jié)婚日期,送聘金是一筆最大的開資,金額不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逐漸遞增,五六十年代幾元,七、八十年代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九十年代從幾百元到幾千元,金額根據(jù)雙方的條件不等,如今大多都是一萬零一,寓意萬里挑一。女方可用聘禮來置辦自己的嫁妝。男方來時同時帶有兩塊紅布,(用于包自己的嫁妝,比如臉盆、暖瓶、梳子、鏡子、化妝品等日用品)。女方則備酒席款待男方家長。一般結(jié)婚時,男方備好新房,女方陪嫁多為家用電器、車輛等時尚用品以及被褥、服裝等日常生活用品,日用品、被褥、服裝都是雙數(shù),寓意成雙成對,以求吉利。
迎親:
這是最隆重的禮節(jié)了,事理繁多,各家盡最大努力爭取儀式隆重。結(jié)婚前幾天,男女雙方各向自己的親友發(fā)請?zhí)?。結(jié)婚前一天,女方將嫁妝送往男方家,跟隨前往的叫“押妝客”,多是新娘的兄弟叔侄,如今叫“送包袱”。 由男方家備喜封(用紅紙包現(xiàn)金,按嫁妝多少或商定數(shù)額一次付給“押妝客”喜封,數(shù)額多為雙數(shù)),謂之送包袱錢。晚上,男方休息時,新房不能空, 需找男孩陪睡,叫壓床,以示早生男子。此風(fēng)俗至今沿用。
結(jié)婚當(dāng)天,熱鬧非凡,解放前,富戶立紅色牌坊,貼大紅喜字和對聯(lián),男方是“囍”,布置華麗洞房。女方是“禧”。娶親起程,男方找合乎條件的“男陪官”、“娶女婆”。女方找“送女客”(多是新娘的兄弟輩),“送女婆”。新郎身披紅綢,富戶人家,乘八臺六頂轎或八臺四頂轎陪新郎前往,中等以上人家備有(一頂紅或紅藍各一頂)轎,去時不能空轎。兩轎者,新郎、“陪郎官”各一。稍貧者,則以彩車代替。樂隊引導(dǎo),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隊馬騎士居中,花轎于后,轎車人馬一齊出動,場面壯觀,力爭頭轎,早去早回。如今,結(jié)婚當(dāng)天,男女雙方均在各自的街門、家門粘貼大紅喜字,男帖“囍”,女帖“禧”,男方同樣要找“接客”男女各半,女方要有“送客”男女各半,一般“接客”要比“送客”人多,均為雙數(shù),多是雙方的親朋好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已不用花轎,改用轎車作為迎親的花車,受傳統(tǒng)婚俗文化的影響,迎親轎車照例打扮得花團錦簇,其實就是傳統(tǒng)花轎的變體。迎親車隊從面包車發(fā)展的如今的名牌轎車以雙數(shù)為佳,來顯示儀式的隆重與排場,也開始使用以前忌諱的白色轎車,寓意白頭到老。
解放前,轎停女方家門,女方迎客將來人迎到庭堂,茶果款待,送女婆、娶女婆讓新娘按規(guī)定面向吉方,開臉敷粉,挽髻盤頭,化妝,俗稱“上頭”,穿上嫁衣(男方送的上轎紅衣褲),外罩粉霞披,頭戴鳳冠,蒙上頭紅,懷抱寶瓶,以示平安。上轎前,送女婆還要用鏡子照轎,燃香熏轎,新娘上小轎腳不著地,要用紅氈依次鋪地,由送女客挽扶新娘上轎,也有的用太師椅抬著上下轎的。此儀式在鼓樂、鞭炮聲中進行,轎內(nèi)有哭泣的聲音,以表不愿離開父母?;ㄞI返回時,要另走一條路,叫“不走回頭路”,送女客緊隨花轎兩旁,保護新娘。同時,女方備有連刀面,隨人而至,在圓房前使用,男方收面條后,要贈壓點心作回敬。拿紅氈的人要緊跟轎兩側(cè),逢路口、大樹、枯井、古廟要展開紅氈遮蓋一下,以示避邪。如果兩花轎相遇,則停轎交換信物,如換手帕,但新人不能見面,由雙方他人傳遞。轎到男方家門口落轎,要用火把、鞭炮繞花轎一周,叫驅(qū)妖崩怪,再由婆母將花瓶接下。新娘仍然腳不沾土,以示潔白雅靜,一塵不染,送客將新娘送到屋門口,跨過火盆,以示忠貞吉祥,再交與娶女婆,護送到天地桌前。天地桌上焚香燃燭,并有一個斗,內(nèi)裝糧食、秤、尺子、明鏡等,以示新娘聰明伶俐,勤勞致富,金玉滿堂,稱心如意,處事公平。新娘、新郎在天地桌前拜天地,典禮儀式開始,由年長者主持祝賀,而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步入洞房,婚典告成。
如今,有的風(fēng)俗仍在延續(xù),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yīng)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男方花車到女方家門口,會有女方家一兒童守候門口,不讓新郎入門,應(yīng)賞兒童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女方家備茶水、水果、糖、瓜子招待男方接客。此時女方家嫂子應(yīng)給新郎準(zhǔn)備辣面(叫“吃富”),辣面內(nèi)可以隨意放料(辣椒、芥末、花椒等)味道越辣越好,為的是不讓新郎多吃,嫂子給新郎端辣面時,新郎要給嫂子紅包,待新郎吃辣面時,新娘家人要搶面阻止其吃,不讓新郎帶走新娘家的富,新郎要想方設(shè)法吃到面,往往是爭得不可開交。女方家還要準(zhǔn)備鏡子交于新郎,新郎也要給紅包。
新郎持捧花束給待嫁的新娘,此時,新娘的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新娘待在房間內(nèi),不見新郎面,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yīng),并給紅包,通過后才能進入。然后,新郎要給新娘穿新鞋,此時,新郎往往找不到新娘的鞋(事先女方家已將新娘的鞋藏起來),新郎要找鞋,給紅包后,鞋才能出來。新郎還要答應(yīng)新娘的要求,才能給新娘穿鞋。穿鞋后,新郎要給新娘戴結(jié)婚戒指等首飾,花束交給新娘,這時,一般女方家親屬還要給新婚夫婦合影,以作留念。出門時,還沿用以前的風(fēng)俗,新娘同樣腳不著地,由新郎抱著出門,直至抱上婚車,花車同樣不能走來時的路線,俗言“不走回頭路”。到新郎家時,新郎還要抱著新娘進門,新娘腳不沾地,直至進入家門。然后由新郎家找的年長者做主婚人,主持結(jié)婚典禮,同樣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新郎父母要給新娘改口費,從此隨新郎改稱呼。迎親結(jié)束。
待客:
男方、女方要設(shè)酒席各自款待自己的親朋好友,設(shè)禮桌,親友則分別饋贈禮物,包括現(xiàn)金或物品,謂之“添箱”,送禮者皆登記造冊,這是將來還禮的依據(jù),上書“恭賀新禧”、“×××禮洋若干、禮物(品名)若干”。宴席間,新郎、新娘身著禮服,由事先選好的親朋或好友領(lǐng)著拜客敬酒,認(rèn)識對方的來客。來客可以隨意作弄新郎、新娘的父母,比如摸個花臉、綁個小辮等,比較喜慶,還有就是“篩人”,一般是比較的客人們抬起新郎往地上摔他的屁股 ,新娘的伴娘要時刻跟著新娘,不讓男方的客人篩新娘,這可能是儀式上最熱鬧的儀式了。宴席結(jié)束,新郎新娘站在門口送客。
鬧洞房:
解放前,女方客人走后,觀眾一擁而入新房,謂之“鬧洞房”,俗言“三日里頭無大小”,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熱鬧至極。入夜,鬧房人離去,先吃面條,再由新郎端酒肴入洞房,新婚夫婦合飲合歡酒,謂之“圓房”,洞房燈燭徹夜常亮,謂之“長命燈”,窗上的紅紙早以捅破,三天內(nèi)不能重糊,夜間必須有人聽房,如果沒有,用掃帚披衣戴帽放在窗下代之,以取吉利。新人夜間要說話,俗話說“新人一夜不說話,生個孩子是啞巴”。如果說話或動作稍有不慎,則會成為笑柄。次日清晨,由婆母引領(lǐng)新娘到祖宗堂上行禮,再到親屬近鄰各家向長輩叩頭。受禮者要贈禮錢,謂之“磕頭錢”。公婆要添錢,總數(shù)要忌諱“二百五”。
如今鬧洞房,趣事越來越顯喜慶氣氛,鬧房有多種游戲,如讓新婚夫婦對吃吊蘋果、新娘點煙、新婚夫婦談戀愛經(jīng)過等,鬧耍直至深夜。鬧房人離去,由婆婆鋪床(寓意給兒子媳婦安置好家庭了),再有小姑(夫家小妹)給哥嫂送尿盆(端著尿盆不能著地),意示姑嫂和睦,新娘送給小姑紅包,表示感謝。新房徹夜通明,被褥內(nèi)裝有花生、紅棗寓意早生貴子。
回門:
解放前,婚禮舉行的第二天,女方要將新娘、新郎接回,新郎與女方家長輩見禮,然后到女方祖宗堂上行全禮,再依次介紹長輩,一一行禮,女方家設(shè)宴招待。當(dāng)夜宿住娘家,謂之“回門”?;亻T次日,再將新人送往男方,謂之“送三”,婚后第七天,娘家派人將新娘接回,第八天再送往婆家,謂之“接七送八”,第九天再將新娘接回住數(shù)日,謂之“住九”。如今,回門仍在沿襲,但已不在娘家居住,于當(dāng)日仍返婆家。
追閨女:
女成婚后的第一個農(nóng)歷五月初二(或初四),娘家“追閨女”。由娘家備夏季使用的涼席、竹簾,電扇等用品,近年已送閨女電扇、空調(diào)等高檔電器,給女婿備新衣一套,帶以上物品看閨女。婆家備豐盛菜肴接待。此習(xí)俗至今沿襲。
以上婚禮儀俗,在解放前大多是富家之舉。貧家雖力沿習(xí)俗,但多簡樸從事。
舊時婚俗中還有招贅、結(jié)娃娃親、童養(yǎng)媳、娶孀婦、續(xù)弦、娶鬼妻等。結(jié)娃娃親多是近親結(jié)婚,如姑表親、姨表親,民間稱輩輩親,因近親結(jié)婚有損優(yōu)生,今已摒棄。童養(yǎng)媳,解放前,因家貧將幼女送至有幼男的人家,成人后在進行婚禮。續(xù)弦,俗稱填房,即妻亡后男性再娶。舊時還有納妾、休妻,今已廢除。娶鬼妻,即年少夭亡,雙方家長商定,男女牌位合并,以成姻親?,F(xiàn)在,個別偏僻鄉(xiāng)村尚有。
新中國成立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媒妁之言和父母包辦,男女自由戀愛,選擇配偶,經(jīng)政府民政部門辦理結(jié)婚登記后,結(jié)為合法夫妻。50年代初,廢除訂婚,但仍為新婚舊儀,納采坐轎,講究配送嫁妝。60年代至70年代,男女相愛自己選擇對象后,與家長議定,選良辰吉日成婚,宴請賓客,而且宴席水平日高。進入80年代,許多青年張揚自我,部分男女青年有的采取集體婚禮儀式。城市婚禮多新事新辦,只簡單準(zhǔn)備糖、瓜子、水果等,由雙親或單位領(lǐng)導(dǎo)主婚,新婚夫婦身著婚裝,主婚人祝詞,雙方簡述戀愛經(jīng)過,戲耍新婚夫婦。也有旅行結(jié)婚的,簡單準(zhǔn)備宴席。還有高空婚禮、燭光婚禮等,別出心裁地追求個性婚禮,將它作為生命中最精彩的片段。作為傳統(tǒng)婚俗一部分的花轎迎親,又成為青年個性婚禮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