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石門民間喪葬習俗(2)
泛白的記憶
安葬
出柩
出柩就是送葬。擇定吉日,早上在選定的埋葬地點按土老司或風水先生指定的吉穴打井。所有吊唁者和死者親屬都必須早餐,不能空腹,再開始告別遺體閉殮出柩。出柩時道士做最后一朝法事。末了,八大金剛(精壯勞力8至16人各就各位稱“八大金剛”)分立棺木四周,由一個發(fā)問,眾人齊答,每答一句,八大金剛在棺蓋上齊拍一下,震聲如雷,吼聲如雷,震得屋瓦響動,似乎是在趕走煞氣,又似乎是在壯膽,最后在齊齊一聲“走”的聲音中,八大金剛手托棺木迅速抬出靈堂,隨即靈堂里的孝幔撤走。棺材必須由眾人用手扶出大門,不能觸及門框門檻和地面,否則家里大不吉。大門上的“靈堂”二字迅速撕掉,孝家用桃樹枝扎成掃把將堂屋打掃干凈。
靈柩在稻場中停放,用力拉索或遙繩綁好柩杠,上蓋一床被單,所有孝子一一給八大金剛跪叩,氣氛緊張、肅穆。時辰一到,土老司手端水碗,念完咒語,將水碗向棺材砸去,一定要砸破,否則不吉——這一法事傳說是趕“搭喪”的人?!按顔省庇袔追N傳說,一說是懂法術的人使刻薄,畫一紙人附在棺材上,讓“八大金剛”抬不起。一說是火焰低的人的影身有可能附到棺材上去,不趕走影身,此人會死去。
八大金剛齊聲呼喊“起”,眾人將柩杠上肩,鞭炮鼓樂齊鳴。 “引路花兒”在前開道,孝子抱靈牌緊跟,后面是靈柩。八大金剛奔跑呼喊,柩行如風,每遇坡坎,“起”聲不斷,蜂擁而走。靈柩中途不能落地,逢水過水,逢山爬山,每遇險阻,主孝抱著靈牌領著孝子一溜兒跪在靈柩前的險絕處,并放炮三聲,八大金剛后面跟著道士和敲鑼打鼓的人,接著是打祭帳的、舉花圈的,還有一人沿路隨時丟紙錢。所有親戚六眷及鄰里鄉(xiāng)親排著長長的隊伍送老人上山,直奔埋葬地點。孝子脫上衣兩件分兩頭鋪于井側地上,棺柩停放衣服上,以待下笥掩棺。
下笥
土老司或風水先生在井中用米衍寫八卦、“富貴雙全”等,表示把亡人葬在一個成神成仙的穴位上。在四角燒紙念咒,放五谷茶葉,再誦贊辭,最后陰陽先生向四周拋撒米粒(稱長生米,或祿米),幾個孝子用衣巾接著。相傳孝子接到的祿米多,子孫獲得福祿就多。孝子親人跪于井前,手牽衣兜接米。老司誦贊,孝子要與對答,最后一手將誦者扯出井外,鳴炮奏樂,眾人抬柩下井,按土老司所定方位撥正棺柩,由一孝子跪在棺木上,于四角各挖一鋤,表示孝子告稟地脈龍神,對亡人不能侵犯。還要站在棺材上來回走一次,表示謝天謝地,祈禱鬼神保佑亡人的子孫。然后一力人將鋤頭接過,大家一齊挖土掩埋。
圓蓋
棺柩全被泥土掩沒后,一孝子抱起靈牌,跟著持“引路花兒”的道師,后跟眾孝男孝女圍繞土堆由內(nèi)到外不斷地轉(zhuǎn)圈,正走3圈,反走3圈,圓圈不斷擴大,表示后代興旺發(fā)達,稱“圓蓋”?!皥A蓋”后,按出柩原路回家至堂屋,右上角設一小桌,供靈牌于上,點清油燈,燃得燒紙,放鞭炮。
墳墓
石門土家族的墳墓,成鼻梁型,尾接青山,前砌羅位巖成半圓形,中高下砌墓門、兩側逐漸降低成弧形,墓門頂片石為男單女雙,7、8塊以上,墓前嵌一大石板。一段時間以后,子孫為祖人打墓碑,墓碑一般為三廂碑、五廂碑。
淺葬
安葬的地方,是陰陽先生堪察了的,地勢要背依青山,前望山尖。所謂“墳打包,屋打埡”,這樣的地方子孫才能獲得富貴。墳頭不能對著白巖壁,否則后人出小偷,家道不興。如果吉穴是老人未死之前自己選中的,老人一死,極盡孝道的兒女從不違背老人意志地葬在老人指定地點。但主葬的陰陽先生根據(jù)陰陽五行把死者生辰與當年的年庚一合,常常有山向不利的時候。墳向是死者生前指定的,不能更改,而山向偏不利,不宜在此動土,于是就有了土家“淺葬”習俗。
淺葬就是在死了人之后一段時間內(nèi),在選定的地方不能葬墳,那么先只好簡單寄葬在這里。寄葬的原則就是不能在此動一土一木,因而,只好在中心位置放兩根粗大樹棒,將裝有亡人的棺材擱在上面,以防受潮,然后孝家從遠處用撮箕運來客土和石頭,將棺材掩蓋起來。到了當年的大寒季節(jié),才可以正式掘土下葬。至于大寒能葬墳動土可能是因為土家人認為“大寒”即“大閑”,大寒來臨就意味著諸神退位,選在各路大神不主事的時候大興土木,不僅可以不冒犯神明,而且還能避開兇災。因而石門土家山村山巒溝谷,偶爾會發(fā)現(xiàn)一副棺材赫然出現(xiàn)在視線里,這就是土家“淺葬”。
送煙
新墳落成當天,以干稻或干茅草編數(shù)十節(jié)長鞭(節(jié)數(shù)與死者年齡同),孝子持香燭草鞭,送至新墳,將草鞭沿新墳的羅巖圈放好,燃點香蠟,燒化錢紙,將草鞭兩端點火讓其慢慢燃引。
亡人安葬后,孝子要送三天煙火。如果是未斷奶的孩子死了,要送三天奶水;如果是產(chǎn)婦死了,墳上插一把紙傘,送三天洗澡水,將腳盆裝水放在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