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石泉戲曲習俗
新雅郎
石泉縣位于陜南漢水之濱,秦嶺、巴山之間。解放前,這里交通閉塞文化落后,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十分貧乏,各種廟會戲,還愿戲,季節(jié)戲就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機會了。
每年春節(jié)期間,(從正月初五至二月底,各地必唱“燈花會”戲,以祈風調雨順,豐年吉兆;從農歷三月至七月,農村多唱“青苗會”戲,求神靈除病害,保豐收;農歷八月至冬、臘月,城鎮(zhèn)多唱“火神會”戲,祝神保佑一方平安。這些演出活動多以農時季節(jié)而定,群眾稱之為季節(jié)戲。廟會戲是專在神廟前唱的戲,如二月二的藥王廟戲。還愿戲則是集體或個人為實現(xiàn)某種愿望祈求神靈而許下的酬謝心愿,當愿望實現(xiàn)后,以戲酬謝神靈為之還愿戲。這些劇演出的形式多為大戲(本戲)或皮影戲為主,演出期間,方圓數(shù)十里甚至百十里外的群眾扶老攜幼趕來觀看,人山人海,熱鬧空前。
不管是季節(jié)戲、廟會戲,還是還愿戲,其演出之前,必新建戲臺(像熨斗鎮(zhèn)所修建的固定戲臺很少),戲臺落成后,先要唱“破臺戲”。開演前,先在臺口設供桌,供奉領受愿心的神靈牌位,桌上擺放供品,點蠟焚香。皮影戲戲班還要在神靈牌位的右側供奉“太子菩薩”。開戲前,鳴放鞭炮,唱戲之間,香火不斷,直到演出結束。破臺戲的主角是由畫朱紅鑲金,額頭有只“天眼”的大花臉的靈官擔任。靈官頭盔上插著折疊的黃表,鎧甲胸前系著紅綾,手中執(zhí)綁有黃表的鋼鞭。在緊鑼密鼓和嗩吶聲中,靈官由一位手捧香盤、著便裝的老人領路登場。老人向靈官行跪拜禮后,靈官跑圓場一周,口念道白數(shù)句后在炮聲中退場。靈官退場入馬門前,必以手抹去額上天眼,傳說若天眼被他人拓下,其扮演者即會中邪身亡。
破臺戲唱罷,在正戲開場之前,還必須要唱“神戲”,由天官出場,用念白交待時間、地點、某某因某事而唱某戲,然后講些“賜予”主人家以福祿壽康之類的吉祥道白,一般只說不唱。
“神戲”演畢,正戲就要開始了,第一場演出為“踩臺戲”,這是戲班與當?shù)赜^眾的“見面戲”,劇目多以《五福堂》、《八仙賀壽》等吉慶內容為主。演出期間,主人需在適當?shù)臅r機給戲班封“紅包”,以求吉利。當戲演到熱鬧緊要處,往往插入“打加官”的插曲。由頭戴方面大耳、笑容可掬面具、身上披紅掛彩的天官登場,左手高舉折迭著的紅布條幅,右手持朝笏,背身上場,舞蹈亮相。然后,先展示布幅上的“天官賜?!?,后展示布幅背面的“指日高升”。與此同時,另一人則站在臺前高呼:“給某某老爺加官!”若有主人夫人作陪,則呼:“給某某老爺加官,雙福!”老爺則當場給戲班封賞“紅包”,領紅包的人則答謝高呼:“某某老爺賞錢xx元,謝賞!”
唱罷“神戲”,就開始“打鬧臺”了,用多種形式的鑼鼓點譜敲打一遍,在緊鑼密鼓聲中,等待正戲的開演。“打鬧臺”完畢,由邊鼓點引出一須生文官,四句“引子”道罷、落座,再從“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冒著乾坤”扯到本場戲的劇情梗概形式,或唱戲白,詞可長可短,為正戲的“登場”拉開了序幕。
所要演唱的正戲劇目都是事先由戲班里的外聯(lián)人員(又稱“寫頭”或“外班長”)向當?shù)貢谆蝾欀鞒噬稀扒茊巍?劇目單)被圈定的劇目,一般不得隨意更改。如遇主角生病等特殊情況需要改戲而顧主又不同意時,寫頭或領箱班主必須下話求情,取得會首或顧主的諒解。
如果本場戲的主要目的是“還愿”,則需供奉接受愿心的神靈的神位,請神預示未來的吉兇禍福,這一儀式叫做“勾愿”,執(zhí)行“勾愿”任務者,一般由戲班里德高望重、能言善道的資深人士擔任,禱告完畢后,自己設問、自己回答,同時左手執(zhí)“卦”,從距地面約四五十厘米的空中將“卦”落地,若得到的是預定卦型,則視為得到了神的指示,知道今后應如何避禍就福,倘得不到預定卦型,還需再禱告,另“打卦”,直到出現(xiàn)預定卦型為止?!肮丛浮睍r,還愿人需親臨現(xiàn)場,從“勾愿”人口中聆聽神的指示,若當事人實在不能親臨現(xiàn)場,“勾愿”人須將神的“指示”事后如實轉告。
在所上演的劇目中如出現(xiàn)“關圣帝君”(關羽)或“聞太師”(殷文仲)登場時,扮演者必須冠上以紅綾覆蓋,臺口需有專人焚燒黃表,燃放火炮,以示對二君的虔誠與尊敬。
如在草臺(臨時搭建的戲臺)上演戲,最后一場戲結束時,“靈官”還需登場“掃臺”。靈官揮鞭上場,口念吉利戲白完畢,大吼一聲,點燃纏繞在鞭上的鞭炮,在臺前臺后四周舞掃一通退場,表示破除邪惡,祝愿吉祥。戲在歡聲笑語中結束。
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文化生活的逐步豐富,以前的演出陋習已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