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喪葬禮儀中的宗教活動
文波郎
人的生死是人類新陳代謝的一種自然規(guī)律,也是不可抗拒的歸宿。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生有所養(yǎng),死有所葬”的風俗,把處理死者視為重大莊嚴的事情。不同民族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又形成各自對死亡不同的理解和態(tài)度,土族人民也如此。土族的喪葬禮儀大致可分為停尸、吊唁、火化三個過程。
1、停尸 該村的老人落氣后(實際上這一階段可以用“奄奄一息”來形容,藏傳佛教稱之為“中陰階段”),人們將其尚有余溫的尸體擺成蹲坐狀,兩手置于頭的兩側(cè),形如胎兒,然后用死者的長衣服蓋住尸體,上搭各色哈達數(shù)條。之后將尸體停放在老人落氣時的床上(稱之為喪鋪),不再搬動。喪鋪上設(shè)有供桌,位于死者頭部的正前方,供桌上供有酥油燈、倒頭飯、千層餅、冰糖等供品。
2、吊唁 吊唁是對死者的祭奠,也是對死者親屬的安慰。該村的吊唁儀式基本上全村人都要參加,并且一般是送十二個蒸饃為禮。吊唁時間從人落氣后開始直到入葬前,但一般入葬的前一天來吊唁的人最多。這天,死者的靈轎(土語稱為“多康”,意即死人的房子)已請工匠做好,由死者的親屬在靈轎內(nèi)放兩個蒸饃,轎頂放一函經(jīng)卷,吊唁者由孝子磕頭迎入院中后,要對此靈轎磕頭,但其意是為放在靈轎頂?shù)慕?jīng)卷磕頭,死者不再接受這太多的以致無法償還的禮節(jié),孝子們也要對吊唁者磕頭,以示替死者回禮。對每個吊唁者,主人都有兩角錢的回禮,意為替死者放布施。對死者的女兒、外甥等親屬,要回較重的禮,如布料等。更為重要的是,人已落氣后,親屬要從佑寧寺請來喇嘛念“引路經(jīng)”,以引導死者的靈魂順利完成轉(zhuǎn)世投胎的過程。
3、火化 土族地區(qū)的葬俗有兩類,一類是火葬,民和縣的土族就多用這一方式,另一類是火葬,如互助縣的土族多用這一方式?;舸宓耐磷寰陀没鹪帷F淅碛墒撬麄冋J為這種葬法比較干凈,并稱土葬為“生葬”,認為尸體被埋入土中后,會生蟲、腐爛,很骯臟?;鸹臅r間由喇嘛根據(jù)死者的生辰、死亡的時間等因素來確定,所以當?shù)赝J臅r間并無一定?;鸹哪翘欤藗儼阉勒叩碾p手從頭部推移到臉部,用大黃水浸泡成黃色的繩子把尸體扎起來,然后裝入一個同樣用大黃水浸泡過的布袋,再放入靈轎中,抬到事先砌好的火葬爐前(火葬爐呈上小下大的梯形狀,冬天在農(nóng)田里砌成,夏天在土坎上挖成),把尸體從靈轎中抽取到爐內(nèi),然后由一位有威望的老人把尸袋捋下,點火焚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