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蠶神信仰祭祀衍生的風俗(3)
半面妝
請蠶花
是桐鄉(xiāng)烏鎮(zhèn)一帶流傳的習俗。當蠶蟻孵出后,蠶農(nóng)備香燭供奉蠶神像(神?l),蠶娘頭插紅綠紙的彩花,將剪碎的燈芯和野薔薇花細末撤蠶種紙上,再把蠶種紙挽在秤桿上,用鵝毛將蠶蟻和燈芯、野花末一起撣往蠶匾中。采用秤桿、燈芯等物收蟻,諧合“稱心如意”成語,寓吉祥之意。
做繭圓吃蠶花包子
蠶事伊始或蠶罷,蠶農(nóng)多用米粉做有餡或無餡團子和小圓子稱為繭圓,作為祭蠶神的供品,近代則逐漸成為一種飲食習慣,或用于饋贈親友。海鹽過去做繭圓謝神多在蠶三眠以后。清代海鹽詩人黃燮清有詩句:“蠶眠桑老紅閨靜,燈火三更作繭圓”,見《長水竹枝詞》。(注:蠶三眠后作小粉圓,祀馬頭神,名曰“繭圓”。)在桐鄉(xiāng),則在臘月十二日時做繭圓。清濮院詩人陳梓作《繭圓歌》說:“今年生日粉繭大,來歲山頭十萬顆?!蓖┼l(xiāng)有些農(nóng)戶清明節(jié)還做生粉團子,形似繭子,饋贈親鄰,喻“越生越多”。海寧也是在清明節(jié)作繭圓,有青白兩種,青者代表桑葉,白者代表繭子,稱為“吃青還白”(食桑吐絲)。解放后。做繭圓習俗漸變,農(nóng)戶售繭那天,常于集鎮(zhèn)上買回甜、肉包子,回家分食,稱吃蠶花包子,漸成習俗。
謝蠶花
蠶繭豐收后,蠶農(nóng)以酒食祭謝蠶神,祭畢全家聚餐,享用祭祀用的魚肉,稱為吃蠶花飯。有的地方在端午節(jié)謝蠶花,姑娘們在水邊作“豁蠶花水”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