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州村口的“風水樹”
卑戀
大理喜州古稱“大厘城”,在南詔國時期,因其富饒和氣候宜人成為王侯的避暑休閑之地,也是茶馬古道上一個重要的中轉(zhuǎn)站,來往的馬幫都要在這里停留。一來到喜州,首先看得到是兩棵繁葉如蓋的大青樹,這是在我國北方很難的一見的一種喬木,俗名叫“萬年青”,學名是“高山榕樹”。白族人認為,大青樹是一個村莊興旺的象征,因此又把它稱為“風水樹”。這種樹常與戲臺一起組成村民的集體活動中心。喜州的這兩棵樹,年代古老。傳說這兩棵樹一雌一雄,一棵萌發(fā)而另一棵落葉,一棵結果而另一棵永不結果。周而復始,交替繁榮。勞動間歇時,村民常在樹蔭下休息。白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繞三靈“時,長蛇般的隊伍要繞它狂歡,就是村上的人過世了,送葬的人群也要朝它繞走一周,并把紙幡插在樹下焚燒,寄托著逝者對村莊故土的依戀。每到秋天到來,大青樹上棲息著雪白的鷺鷥,成為喜州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景觀。
喜州鎮(zhèn)以四方街為中心,青石鋪陳的道路兩旁都是兩層木結構的白族民居和作坊商號,民居建筑代表了大理喜州白族民居風格,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為典型格局,不少名家大宅由幾個院落組成,成為白族民居民俗的展館。
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白族民間建筑。普及于云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qū)。多為二層樓房,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墻腳、門頭、窗頭、飛檐等部位用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條),墻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筑。墻面石灰粉刷,白墻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墻屋角習用水墨圖案裝飾,典雅大方。木雕藝術也廣泛用于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桿等,尤以格子門木雕最為顯眼。
大理喜州、海東一帶有的民居建筑還有泥塑,造塑多為龍鳳、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頂飛檐的粉墻,是建筑中藝術裝點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磚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各組中心再作粉畫,或鑲嵌自然山水圖案的大理石。有的在兩邊塑魚,以示穩(wěn)固。照壁腳下常砌花壇,花香四溢,怡靜幽雅。照壁與正房和兩側樓房構成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級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畫就更為集中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