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鎮(zhèn) 川西碼頭文化的活化石
孤海
在四川“碩果僅存”的古老碼頭中,雙流區(qū)的彭鎮(zhèn),極為難得地保留了一片碼頭文化的最后神韻??梢哉f,這里的每一處歷史遺跡甚至每一棟古老建筑,都深深烙上了“水”的印跡。說整個彭鎮(zhèn)是川西碼頭文化的活化石,都不為過。
在過去交通極其不發(fā)達時,水運一直是最便捷經濟的運輸手段,水碼頭承擔著商品轉換集散的功能,而碼頭因其承擔功能不同便有了魚碼頭、挑水碼頭、洗衣碼頭、山貨碼頭、過河船碼頭等等。雙流區(qū)彭鎮(zhèn)楊柳河的水碼頭因曾經水運繁榮,成為了成都平原有名的水碼頭。
繁華的水碼頭
彭鎮(zhèn)始建于明末,原名永豐場,意為永遠豐盛,因眉山丹棱望族彭氏的一支遷到永豐,俗稱彭家場,后來定名為彭鎮(zhèn)。彭家在清時出了一門三進士: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文采斐然,皆為蜀中大文士。
據雙流地方文史專家陳偉芳介紹,彭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于清順治元年設鎮(zhèn),至今已有360余年歷史。清初,因遭兵火被毀重建。
史料記載,彭鎮(zhèn)楊柳河過去叫楊柳大江,水運把彭鎮(zhèn)與其他區(qū)域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四鄉(xiāng)八鄰的物資由此集散而讓場鎮(zhèn)更加興旺。一時間,河上舟楫往來不絕,四方商賈蜂擁蟻聚,彭鎮(zhèn)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繁華水鎮(zhèn)。那時,彭鎮(zhèn)水碼頭上每日停泊的木船百余艘,燈火映照江水,河風吹拂,水中燈影散亂如點點繁星。其實當時不僅是彭鎮(zhèn),楊柳河沿岸的幾個場鎮(zhèn)在水運時代也都相當興盛,譬如黃水鎮(zhèn)的陶莢渡等。
相傳清代光緒年間,楊柳河經常泛濫為患,官吏組織當?shù)卮迕衽d修水利的同時,每年6月6日,各地船幫也會齊集彭鎮(zhèn),在水碼頭舉行“王爺會”,他們自發(fā)組織起獅燈表演團,四處巡演,以求鎮(zhèn)邪消災,摒除水患。這其中,又以破陣(上演文武獅戲)、贊彩(講說四言八句)為基本標志,表演節(jié)目有攀爬高桿、騰躍舞臺、翻跳龍門、龍宮探寶、扼殺獅子等數(shù)十項,精彩紛呈,讓人驚嘆。
觀音閣的由來
據當?shù)乩先酥v,彭鎮(zhèn)觀音閣老茶館是彭鎮(zhèn)百年前一場大火中唯一幸存下來的房屋。而觀音閣的由來,則與距離老茶館不到3米的一座橋有關。曾經,這里有一座橋,叫“第一橋”,它因夏秋季節(jié)河水猛漲,波濤洶涌,兩岸村民渡河險難而建。乾隆28年(1763年),當時的知縣徐樾體恤民情,在其倡導下建了該橋,并沉一石雕牛于岸邊震水,留存于楊柳河邊的道路下。
“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撰寫《第一橋記》記其事,稱頌徐樾有濟川之功,并親筆題寫了“第一春波”,第一春波也是雙流古八景之一。后來,“第一橋”被洪水沖毀,在1971年改建為“人民大橋”,距離原址30米處。
曾經,在彭鎮(zhèn)的繁華地段,各種店鋪順著水碼頭上端兩邊依次排開。由于解放前沒有公路,當時的袍哥組織“紅幫”就在楊柳河設起碼頭,并在河道兩邊分別修建了天一樓、地六樓,把守著楊柳河碼頭,凡過往商船都必須停靠碼頭拜訪。
在建橋初期,徐樾為震住湍急的河水,專門修建閣樓,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回來,并為閣樓取名“止水”。楊柳河下游波濤洶涌,過往船只都會將船只??吭谒a頭休整一番。有一天,樂山船幫一艘航運船載著一尊關羽木雕像前往溫江,在距離“第一橋”僅一步之遙時,再也拉不動了,無奈之下,大伙只能將關羽木雕像抬上了岸,并修建“關帝廟”供奉起來。
楊柳河裁彎取直
早年的牧馬山并不適合農耕,山之兩側雖然環(huán)繞錦江和楊柳河,但山上卻只能望水興嘆。沒有水,農事大難。清代,人們在山間開挖出一塊塊水塘,儲存夏季雨水以作灌溉水源。到乾隆中期,牧馬山農事已遠近聞名,出產的玉米、地瓜、芋子、甘蔗、生姜、紅苕、白苕、二荊條海椒品質上乘,享譽川西壩子。豐富的物產最終要走出去交換,山腳日夜奔流的楊柳河正是便利的通道。
曾經的楊柳河,河水清澈見底,村民們堅信“水為財源”,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河。挑水、捕魚、輪渡等。每年三月,沿河的孩子們在礁石中間穿梭搬螃蟹,素有“三月三,螃蟹爬高山”之說,而且河里的魚兒游來游去,成為了沿河群眾的美食。那時候,小一點的細娃就在渡船尾部垂釣,一群群的鯽魚、花鰱在渡船四周游弋,魚餌一下去就被魚咬住,魚兒一釣一個準。
在人們印象中,現(xiàn)在筆直的楊柳河已不太起眼。但是,曾經的楊柳河其實彎曲如柳條。為何會變成現(xiàn)在的模樣?那是因為1971年在修建“人民橋”時,廢棄了過去楊柳河的彎道,以“溝端路直樹成行”為口號,把楊柳河裁彎取直改成現(xiàn)在的模樣。
即便到了現(xiàn)在,順著楊柳河岸而下,一些被廢棄的古河道依然隨處可見,有些被村民“就地取材”改造成了魚塘,另一些則已干涸。聽當?shù)乩先藗兘榻B,在曾經的困難時期,重修楊柳河時,彭鎮(zhèn)周邊各村的主要勞動力都必須加入,每人每天3斤大米,數(shù)以千計的青壯年加入重造楊柳河的隊伍,他們不僅把楊柳河取直,還在距離彭鎮(zhèn)數(shù)公里的地方修建了楊柳河水電站,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