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人名
忘愛
阿塞拜疆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阿塞拜疆語:Az?rbaycan Respublikas?)。國土面積8.66萬平方公里。位于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東部。東瀕里海,南接伊朗和土耳其,北與俄羅斯相鄰,西傍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全境50%以上為山地,北部有大高加索山脈,南部為小高加索山脈,其間是庫臨卡盆地。西南部為中阿拉克辛盆地,其北面由達拉拉普亞茲山脈和贊格祖爾斯基山脈所環(huán)抱,東南部有塔累什山脈。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和阿拉斯河。氣候呈多樣化特征。截止至2005年7月,人口為791.20萬。共有43個民族,其中阿塞拜疆族約占總人口的91%,列茲根族、俄羅斯族、亞美尼亞族各占2%左右,塔雷什族占1%。絕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阿塞拜疆語為官方語言。居民多通曉俄語。
此地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痕跡。公元前8世紀,半游牧的辛梅里安人和斯基泰人在此定居。大約公元前55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征服南高加索。前330年,阿契美尼德被亞歷山大征服。前1世紀,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人建立王國。公元3世紀,被波斯人的統(tǒng)治。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哈里發(fā)國(阿拉伯帝國)征服。公元11世紀以后,形成阿塞拜疆部族。9至16世紀,建有希爾凡等封建國家。13至16世紀屢遭外族入侵和瓜分。16至18世紀受伊朗薩法維王朝統(tǒng)治。18世紀中期分裂為十幾個封建小國。19世紀30年代,北阿塞拜疆(現(xiàn)阿塞拜疆共和國)并入沙俄。1917年11月,建立蘇維埃政權——巴庫公社。1918年5月28日,阿塞拜疆的資產階級宣告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1920年4月28日被“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取代。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同年12月30日,該聯(lián)邦共和國加入蘇聯(lián)。1936年12月5日,改為直屬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2月6日,改國名為“阿塞拜疆共和國”,10月18日正式獨立。
阿塞拜疆的人名通常有四節(jié),第一節(jié)是名字,第二節(jié)是父名(其詞尾不變化),第三節(jié)是表示父子(女)關系的詞,“奧格雷”(o?lu,表示“某人之子”)或“克濟”(kyzy,表示某人之女),第四節(jié)是姓,如足球運動員厄敏?拉斐爾?奧格雷?阿卡耶夫(英語:Emin Rafael-ogly AGAYEV,阿塞拜疆語:Emin Rafael o?lu A?AYEV,1973~ )。
傳統(tǒng)阿塞拜疆問姓氏主要來源于父名、地名以及性格外貌。取自父名的姓氏通常以“-q?z?”、“-q?z?”結尾,“-o?lu”、“-q?z?”有“某某的兒子或女兒”的意思,如13至14世紀文學家伊茲丁?哈桑瑙格魯(Izzeddin HASSNOGLU,阿塞拜疆語:?zz?ddin H?S?NO?LU,?~1260/1261)的姓氏“哈桑瑙格魯”(H?s?no?lu)意為“哈桑的兒子”;取自地名的姓氏通常以“-l?”、“-lu”、“-q?z?”結尾,在突厥語中,“-l?”、“-lu”有“來自于”和“屬于”的意思,而在波斯語中,“-q?z?”有“出生于”的意思,如作家維達季?優(yōu)素福?奧格雷?巴班里(Vidadi Yusif oglu BABANLI,阿塞拜疆語:Vidadi Yusif o?lu BABANLI,1927~ )的姓氏“巴班里”(Babanl?)意為“來自巴班”,巴班(Baban)是17世紀時庫爾德人的一個公國;取自性格外貌的語詞多為褒義,如爵士樂作曲家拉菲克?法爾齊?奧格雷?巴巴耶夫(Rafig Farzi oglu BABAYEV,亞美尼亞語:Rafiq Farzi o?lu BABAYEV,1937~1994)的姓氏“巴巴耶夫”(Babayev)意為“爺爺”或“老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