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串姑娘 奇特的民族婚俗
芷蘭
景頗族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青年正式結(jié)婚前無不經(jīng)過“干脫總”(載瓦語),即漢語所稱“串姑娘”。所謂“干脫總”,通常是指男女青年的交游活動,而對未婚者則是選擇佳偶的一種戀愛方式。
依照傳統(tǒng)習慣,每年春節(jié)是“干脫總”的大好時光。本寨或外寨的男女青年彼此相邀,帶上魚肉酒飯,到山野玩耍聚餐,縱情歡娛,或歌或舞,暗寄情思。平時,每當夜幕降臨,一群群青年男女向村旁竹叢林間走去,輕歌漫語,試探對方。他們或者來到“公房”,一起吹簫唱歌,聽講傳說故事,有的青年便趁此竊竊私語,吐露衷情。夜深了,不分男女就在這里臥睡,不過,任何人都嚴守傳統(tǒng)的規(guī)矩,絕對禁止發(fā)生越軌行為。此類活動多了,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情感已非一般,便互贈禮物:姑娘多送巧手紡織的花帶和繡有絨花的手絹,小伙子則贈以精雕細刻的小竹筒(內(nèi)裝有紙扇或口弦等物,也有不裝實物的)、織布梭以及耳環(huán)上用的“乾通”。某對男女戀愛成熟,便各告負責社交活動的男女青年頭,并請老人和友伴們到“公房”喝喜酒。
經(jīng)此儀式,表示他們的戀愛關(guān)系得到了社會公眾的認可,就是說,從今以后,他們便可到“公房”外自由活動。
景頗族男女求偶成婚,必須恪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雖為異姓但以為源出于同一氏族者也不婚;只限于建立有丈人種和姑爺種婚姻關(guān)系(景頗語分別稱之為“木育”、“達瑪”)的異姓之間通婚。若有違反,人們斥之為豬狗,如不分支系,不拘年齡,不論輩分等。
所謂丈人種和姑爺種,是依父系親屬觀念來表述的一種姻親關(guān)系,它的特定涵義是:姑母的兒子有權(quán)而且必須娶舅父的女兒為妻,而舅父的兒子卻絕不容許娶姑母的女兒為妻,意思是“血不倒流”。這是一種單向的舅表婚。不過,在實際生活中,某姓某家有幾個女兒就可能有幾個姑爺種,有幾個兒子也可能有幾個丈人種,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討媳婦不限于一家,嫁姑娘不限于一戶?!?/p>
戀愛成熟后,首先由男方父母請“勒腳”(男方寨子的媒人)與“強通”(女方寨子的媒人)聯(lián)系,向女方父母提親,并送去铓鑼、絲織品、雞蛋、酒等禮物;如收下禮物,便表示同意。第二步,再送些禮物,共商婚期。第三步擇定吉日迎娶。屆時,女方請“強通”、舅父和本寨親朋代為陪送姑娘前往成親。
景頗族的結(jié)婚典禮,大多在一天之內(nèi)完成,但戲劇性的場面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難以忘懷的。到了婚禮之日,新郎帶上彩禮,由富有娶親經(jīng)驗又最能忍住發(fā)笑的已婚男女青年各一名陪同迎親。他們還應(yīng)帶上用熟糯飯揉成筒形的飯筒十多支(每支夠十人吃),用芭蕉葉包好的菜包若干個(數(shù)字與事先告知的女方客人相等),內(nèi)包熟肉、菜蔬和傳統(tǒng)必備的“沖沖菜”。到了新娘家里,交過彩禮,切開飯筒,按人頭每人分送一團飯和一個菜包。飯罷,女方由親屬將預(yù)備好的兩套真假禮物抬出。先是把用芭蕉樹做成的“刀”、“槍”等生產(chǎn)工具一件件交給受禮人――新郎的兩位陪同者。
受禮人小心翼翼地接過來,應(yīng)完好無損地把“刀”、“槍”等掛在自己的肩上。要接好這些假禮物很不容易,因為主人是把芭蕉樹切斷后用一根竹簽連接起來后做成的,萬一不能完好無損地接過來背掛在身,就將受罰――賠出一件真的來。所以在這種受禮場合,大家總是起哄、發(fā)笑不止;人們越是惹逗你發(fā)笑,受禮人越是克制不發(fā)笑。受過禮,受禮人盡力保持身體平衡,一步步地挪出家門,去到轉(zhuǎn)彎處大家看不見時才將佩掛在身的假禮物卸下。此時,他們?nèi)玑屩刎摰卣f一聲“謝天謝地”,并隨著迎親隊伍返回新郎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