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民間習(xí)俗 農(nóng)歷五月掛香包
半柳
每到農(nóng)歷五月來臨,亳州的街頭小攤上都會有各色的香包任人選購。說起香包的來歷還和神醫(yī)華佗有關(guān)。
有一年的端午節(jié),華佗和徒弟們正吃端午飯。一位婦女抱著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慌慌張張來到華佗的藥鋪,大聲疾呼:“華先生,請你快給孩子看看,他一個勁兒地哭鬧不止?!?/p>
華佗把孩子周身上下細看了一遍,結(jié)果啥毛病也沒找到。心中好生奇怪,忙問:“這孩子什么時候這樣哭鬧的?”
婦女說:“早晨把他喂飽放在床上,我到地里忙活去了,大約一個時辰,回來就聽他哭鬧,哄著不聽,給乳不吃,哭鬧不止,半天喉嚨都哭啞了,也不知是生了什么病?!?/p>
華佗聽后,用手一指說:“你把孩子放在我這床上,離開遠點?!眿D女隨把孩子放在床上。只見孩子邊哭邊搖頭,手抓足蹬。華佗看了一會兒,靈機一動,說聲:“不好,這孩子耳朵里可能有蟲!”說罷,把孩子抱到陽光下,對準(zhǔn)耳朵一看,一條蚰蜒(又名百足蟲)在里邊亂動,隨拿鑷子夾了出來。孩子立即停止了哭聲。華佗說:“哎呀,好險呀,如果遲了,這蟲子鉆破耳膜,進入大腦,孩子就沒命了?!?/p>
事后不久,又遇上幾個蟲子入耳的孩子。華佗想:這些蟲子,對人的危害還真不小,這完全可以預(yù)防,我想個法子試試,隨取些殺蟲力較強、氣味較濃的驅(qū)蟲草藥,叫徒弟將該草藥放在惠夷槽內(nèi)碾碎,叫夫人縫些小布袋或小布包,把藥沫放進小布袋或小布包里,將其系在孩子的三脖(頸脖、手脖、腳脖)上,來防止蟲子叮咬或鉆進孩子耳朵里。
一試,真的有效,凡是戴了藥袋或藥包的一個夏季都安然無恙。從此,互相傳開了。人們年年到夏季都給孩子縫藥袋或藥包戴在腳脖子、手脖子和頸脖子上。為了氣味好聞,后來又用些芳香的草藥,稱為“香包”、“香袋”或“香囊”,縫長條系在頸脖上的稱“脖香”。因為這個方法是在五月里興起的,在亳州一帶,每年到農(nóng)歷的五月都給孩子縫香包或脖香,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民間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