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廟會(2)
崇軍郎
千佛山重陽廟會
李教授說,千佛山的開發(fā)利用在南北朝時有記載,隨著城市的發(fā)展逐漸繁榮。隋朝時期佛教盛傳,千佛山從游玩勝地,逐漸滲透進來一些信仰、宗教色彩的活動,更多的人借逛廟進香為由頭前來游玩。明代濟南成為行政中心后,千佛山興盛起來。
探究千佛山廟會的起源,應(yīng)該是從元代成宗年間,農(nóng)歷三月三、九月九,各州縣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農(nóng)。此間千佛山上僧人舉辦佛事活動,香煙繚繞,經(jīng)聲佛號,鐘磬揚韻。是日,善男信女前來焚香叩拜。達官貴人、平民百姓都來虔誠禱告,乞求神靈庇佑。廟會期間,來寺院進香者絡(luò)繹不絕,有拜神求佛、許愿還愿的,還有送佛衣的,送帳子的,送繡花鞋的等。然后,游山賞景。應(yīng)祭祀需要,商賈也帶來應(yīng)時的商品。從此,千佛山的九月九也就由過去單純的登高賞景,變成了各階層云集的廟會了。
原濟南市園林局史志辦主任孔憲雷對千佛山的歷史頗有研究,他說,千佛山廟會是重陽節(jié)的典范。參與廟會就能體驗到重陽節(jié)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
另外,金秋九月還是豐收的季節(jié),歷來千佛山的廟會上就有大量的山貨展賣,還要在山上唱戲,有一些慶祝豐收的意味。
千佛山上遍布野菊、黃櫨,每到重陽時節(jié),便有大批文人騷客,攜茱萸酒,拎菊花糕來千佛山登高賞菊。明朝邊貢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中說:“背嶺丹楓直,垂巖紫菊肥?!贝司錅?zhǔn)確地描繪出了登山后的場面。
千佛山的深秋,秋高氣爽,山前山后,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站在“賞菊巖”上觀賞菊花,便成為人們登山的一大樂事。而濟南人除賞菊外,還有吃菊花的習(xí)俗。人們將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別具風(fēng)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jié)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描述了古人重陽登千佛山的情趣:
閑招三兩友,
把酒醉南山。
靜喜高松下,
香偎野菊間。
濟南有句俗話,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來趕集。千佛山廟會時本地盛產(chǎn)的大柿子正好成熟,從山腳到山腰的山路兩旁賣柿子的特別多。趕廟會的,多買柿子回家,所以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說。任教授回憶說:“我們那時候,趕千佛山廟會都買一串山楂掛在脖子上,或者提一籃子大柿子,帶回家掛在屋檐下等到冬天才好吃。老濟南都知道大柿子?!睗弦压试娢拇蠹倚毂蔽脑谒摹稘现裰υ~》中有一首《重九登高》詩,吟頌的就是這樣的情景:
重九棗紅柿子黃,
肩兒攜婦陟山岡。
齊煙坊下爭留影,
佛慧試茶看海棠。
舉城同慶的盛會
民國時期的千佛山廟會,持續(xù)的時間很長,會上扎有彩棚,連唱三天大戲,另外還有馬戲班表演,變魔術(shù)的、耍猴的、玩雜技的……十分熱鬧。擺攤叫賣的商販布滿上山的道路兩側(cè),售賣香燭、火紙、土產(chǎn)、山貨等零用品。廟會期間,來寺院進香者絡(luò)繹不絕。
已經(jīng)68歲的任教授說,千佛山廟會的鼎盛時期是在解放前。作為一個老濟南,山會,他是每年必逛的。當(dāng)初,從興國禪寺到山腳的盤道上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四鄉(xiāng)的山民都來賣土特產(chǎn),濟南城的商販也來湊熱鬧。沿途賣山貨雜品、香燭元寶和日用百貨的攤位鱗次櫛比。賣燒餅、包子、餛飩的飯棚,高聲吆喝著招徠顧客。民間工藝品、吹糖人的、捏面人的、賣冰糖葫蘆的、賣兒童玩具的,琳瑯滿目。那時候燒香拜佛的并不多,大多數(shù)人都是來游玩的,登高望遠。
此時,濟南各界人士、觀光游客,聚集千佛山,商界也放假一日,以盡游興。這天,車水馬龍,道路為之擁塞。趕廟會的人一直擠到現(xiàn)在文化西路的柴油機廠宿舍附近。熱鬧的場景比今天的山會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人抬山轎送游客到山頂。歷年的廟會上,由于人員眾多,而且成分復(fù)雜、良莠不齊,有時會帶來一些麻煩,產(chǎn)生一些社會問題。任教授說:“當(dāng)時警察局的工作人員都住在山上!”
解放后,千佛山的廟會改名為山會,“文革”時期停了。1982年,千佛山恢復(fù)山會,馬上就出現(xiàn)人滿為患的盛況??讘椑桌舷壬?dāng)時還是千佛山的管理人員,他對那一段時期的山會情況記憶猶新。1989年的重陽山會歷時6天,人數(shù)達80萬,上市商品八大類共10000多個品種,攤位最多一天1600多個。有山楂、柿子、紅棗等土特產(chǎn),有蘇式糕團、蘭州拉面、新疆烤羊肉串、山西刀削面、聊城呱嗒等風(fēng)味小吃。有各種香煙名酒、時裝鞋帽、文化用品等日用百貨。還有內(nèi)蒙古的硬氣功、聊城的飛車走壁、滕州的馴蛇、雜耍、魔術(shù)。1996年,文化活動由通俗變?yōu)楦哐?,如云南的民族民間藝術(shù)團、承德普陀之光藝術(shù)團、中華鼓樂隊、烏蘭牧騎演出隊、貴州上刀山下火海劇組、草原民族風(fēng)情、蒙古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