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帝在南澳的傳說
又蕊醬
南宋景炎元年十二月,南宋帝趙昰及其弟趙昺,為避元兵追擊,從福建逃到饒平縣紅螺山小嶼,緊接著又逃到南澳島。島上,至今流傳著不少宋帝的神奇?zhèn)髡f。
義魚救駕
宋帝駕舟離開紅螺山,向南澳島深澳方向駛去,想登上南澳駐蹕。不料,天起大風,帝舟在海浪中顛簸起伏,一個滔天巨浪,把帝舟打翻了??蓱z的少帝,在海面掙扎,眼看就要下沉了。忽然,他似覺得被什么東西托浮上來,向著南澳方向前進。楊太后及文武大臣,也象他—樣,飄然過海。大家都驚喜萬分。
上岸后,宋帝回頭看看這些東西是何圣物。只見一群個體五六尺長,滿身有的鳥溜溜,有的白滑滑的大魚,在海邊游動著,心中已經(jīng)明白,便問左右:“這些救駕大魚,叫啥名字?”
一位饒平籍漁夫答道:“這叫“鳥鵝”、“白鵝”。它們?nèi)砘锪铮灰广艟胖蓿瑫l(fā)出鵝一樣的叫聲。頭腦機靈,有托物上浮的習慣哩!”
宋帝大悅:“聯(lián)封鳥鵝、白鵝為義魚,綾網(wǎng)纏不住,鐵釣釣不起!”
那群鳥鵝、白鵝魚,聽完圣旨,一條條喜得上下翻騰,“呱呱“地叫個不停。
自此,這種學名叫海豚的“義魚”,一旦有伙伴誤進魚網(wǎng)或誤吞釣餌,眾魚便拼死咬斷魚網(wǎng)或釣繩,救走它,漁人很難捕到它們。至今,南澳漁民中,有“鳥鵝白鵝,從有掠到無”的俗話。
宋井甘泉
宋室駐蹕在海島南部臨海的澳前山坡上。淡水缺乏,軍士們向國師陸秀夫告急。
陸國師即帶地理先生到海濱察看地形。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從三寶寺(清代改稱“云蓋寺”)山起至澳前山南止的地龍,即命士卒在地龍入海處,挖井取水。果然,從西至東一帶的海灘上,都挖到了泉眼。國師十分高興,親手搿泉水一嘗,卻大失所望,苦咸難飲。所有泉眼皆如此。這可么辦?國師眉頭—皺,想了想,立即叫人從澳前山坑中,取來—瓢坑水,點上三燭清香,向天禱告一番后,說:“咸水呀咸水,這是天意,你不變淡也得變!”。說完,把那瓢坑水往泉眼潑下去。不一會,取泉再嘗,果然清甜異常。于是,國師立即命軍士挖了三口井,取名“龍井”、“虎井”、“馬井”。龍井,供皇室飲用?;⒕┪奈浯蟪技皩④婏嬘?。馬井,供兵士及軍馬飲用。三井清泉不息,分外清甜,滿足了十余萬宋軍需要。
少帝走后,宋井時隱時現(xiàn)。地近海浪咆哮處,海水落之仍淡。水久貯不腐,抹病眼時炎退癥消?,F(xiàn)代只“浮”過馬井、虎井,龍井至今是個迷,今存露馬井,游客不絕。
太子樓蛤(蟲九)會寢(不會)(喉鳥)
宋室到澳前山立足后,搶建行宮。趙昺時,來為帝,稱“太子”,他的住所便叫“太子樓”。
有一夜,趙昺正要入睡,太子樓附近傳來一陣陣蛤(蟲九)聲,吵得他無法入眠。便當即叫國師,下旨命蛤(蟲九)停止叫喊。
陸國師由太監(jiān)引路,提燈籠照明,在屋外抓到一只蛤(蟲九)王,在它的脖子上,纏了一圈白紙,叫“擔紙枷”。再把它拿到祭壇前,燒香禱祝,說“眾蛙聽著,宋帝確旨,命你等不要鼓噪,以免影響陛下安睡,不得違旨然后把蛙王放返地面,它跳躍幾下,鉆進石堆里去了。一會兒,蛙聲全停了。
天亮,有將士發(fā)觀,太子樓周圍所有蛤(蟲九),脖子上都出觀了一條小白圈。每到晚上,蛤(蟲九)只能發(fā)出微弱叫聲。
自此“太子樓”蛤(蟲九),會寢(潮音讀“圓”,睡之意)(不會)(喉鳥)(潮音讀“歐”,一種叫聲)。這句俗語在南澳以及潮汕沿海一帶流傳開來,并把這種蛤(蟲九)叫做“南澳啞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