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藥民俗與節(jié)日
陽德醬
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除國之祭天家之祭祖之外,民間每歲首要飲屠蘇酒以除疫氣。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祭瘟神》說,在宋元時代,元旦日四鼓時各家都要祭祀瘟神,以保一年之平安。
農(nóng)歷二月二為“引龍回”的“熏蟲日”。農(nóng)歷二月二日多在驚蟄前后,此時龍欲升天開始活動。《千金月令》記載:“驚蟄日,取日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明代劉若愚的《酌中態(tài)》記載:“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眰髡f這一天是黃帝生日,《帝京景物略》記載其意義說:“二月二,曰龍?zhí)ь^,煎元旦祭余餅,董床狀炕,曰熏蟲兒,謂之引龍蟲不出也。”除有“龍?zhí)ь^”和“引龍回”的衛(wèi)生習(xí)慣外,和正月三十“送窮”相接,二月二為“迎富日”。農(nóng)村從這天開始田間勞動,家諺曰:“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p>
三月三日為上巳節(jié),起自周公。漢成帝時,官民皆祓禊于東流水上,以水盥潔,使邪疾去祈介祉。這一天住城中人踏青,在唐代上巳節(jié)皇帝賜侍臣細(xì)柳圈,云:“帶之免蠆毒瘟疫?!焙笫佬涸谇迕鞔髁σ瞾碓从诖?。
五月五日為端午節(jié),又稱天中節(jié),重午節(jié),浴蘭令節(jié)、蒲節(jié)。古代為端午日午時,切菖蒲以泛酒中,飲之可辟瘟疫之氣,故曰蒲節(jié)?!兜劬q時紀(jì)勝》曰:“五月五日細(xì)切蒲根,拌以雄黃曝以浸酒,飲余則涂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灑床間帳,以避毒蟲?!边@一天,士人還于郊野或演武廳走馬較射,謂之藉柳。傳說師曠在這一天采艾占病,為采艾日。又傳說因五日午時,頭柄星正掩五鬼,送藥行業(yè)在此時制百藥,無不靈驗(yàn),是古代的制藥日。這天以五彩絲系臂上,謂之“續(xù)命縷”,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梔子花插瓶中謂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虎、蜈蚣、蝸、蟾蜍。
六月六日為天貺節(jié)。傳說這天為大禹的生日,故又稱神誕節(jié)。《燕京歲時記》曰:“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據(jù)《宋史·真宗記》和宋·趙升《朝野類要》所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日,天書降,詔以此日為天貺節(jié)。這一天要辟惡驅(qū)蠱。
載七月七日為乞巧節(jié),歷史上許多名士在這一天曬衣、曬書,遂成衛(wèi)生民俗。古人還認(rèn)為,這一天是化生之日。以蠟作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也有作泥孩兒,巧飾金珠,七夕用以饋送,以作天仙送子之祥。
八月一日以朱墨點(diǎn)小兒額,謂之天炙,以厭疫。
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漢代時有宮人在九日這天飲菊花酒和茱萸酒,后得長壽,此后民間也在九月九日飲此二種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請儺神逐疫,每家又有門神,傳說黃帝時,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壘,能執(zhí)鬼除疫,后世祀以為神,便畫成兩幅圖像,貼兩扇門上,后世演為對聯(lián)。傳說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惡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熱,畏爆竹聲。除夕,人以竹燒火中,畢剝有聲,則驚走?;鹚幇l(fā)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驅(qū)除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