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合陽百良古鎮(zhèn)
彥鴿桑
陜西省合陽縣縣城東北方向27.5公里處,有個古老的鄉(xiāng)鎮(zhèn)百良鎮(zhèn),系合陽縣四大古鎮(zhèn)之一(另三個古鎮(zhèn)是坊鎮(zhèn)、黑池、路井)。昔日從韓城沿黃河南行朝邑之古道途經(jīng)百良,今日京昆高速公路穿鎮(zhèn)而過。
百良古鎮(zhèn),狀如半島,形似巨字。南北兩側(cè)各有一條橫向的深溝阻隔,坡道彎彎,河水嘩嘩。北接建有司馬廟的韓城市芝川坡,南鄰踅面之鄉(xiāng)坊鎮(zhèn)。東邊是黃河天塹縱向切斷,隔著秦晉大峽谷可對望山西臨猗的孤山。西邊是五里長坡通上西塬連同家莊鎮(zhèn),四十里外遙見梁山。
五里坡下藏古鎮(zhèn)
昔日,跑步、騎自行車上五里坡,是百良男子的一道難關(guān),是小青年的成人禮。若能一口氣跑上坡頭,或中途不下車騎上坡頂,則證明小青年的體能好,后勁足、耐力夠。如果半途而廢,則謂之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到長城非好漢”。
地形西高東低,長寬各20里,分為西鎮(zhèn)、東鄉(xiāng)和王家洼三部分。古鎮(zhèn)內(nèi)河界兒河(即百良水,又稱太棗河)以前建有一座石橋,上刻“尹水橋”,今無存。榆林村的古渡口如今建有壯觀的黃河護堤。岔峪村古渡口祈福求子放河燈的古民俗至今盛行。
代表性的古跡,地上有唐塔 ,地下有唐太子李確陵、荊軻陵、羊角哀和左伯桃合葬墓。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東鄉(xiāng)有與伊尹緊密相關(guān)的系列地名和傳說。西鎮(zhèn)有“并糧”之傳和“二鬼戰(zhàn)荊軻”之說。
十余村名關(guān)伊尹
被商湯尊為“元圣”(第一位大賢人)的伊尹出生村莊叫尹莊,分為南尹、北尹。
南尹村北,原有伊尹廟,今已不存,廟前5路口僅留一個形狀恰似巨龜?shù)拇鬂吵?,陰陽先生謂之曰:“五路朝龜”。
北尹村東池邊,建有一琉璃照壁,上書:“伊尹故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耕有莘之野、樂堯舜之道”。兩邊下部各有一寶瓶造型。照壁南二十米許遠,一株高大茂密的杜陵樹,古木森森。
尹莊村西、莘村東南,原有伊尹墓冢,高可俯視黃河,以巨磚圍砌,文革被搬去建百良拖拉機站。
尹莊西邊依次緊鄰著“東宮室、西宮室”兩個村莊,是伊尹兩個娘娘住地,現(xiàn)官方稱為東宮城、西宮城,但民間仍沿襲老名字。東宮城的唐太子李確陵及墓碑、土城墻保存完整。再往西,是伊尹岳丈所居村莊,喚作“岳莊”。該村的古樹被磚圍起,嚴(yán)加保護。伊尹家人卒仆碾場的兩個地方在岳莊之西,分別叫做南阿場 、北阿場。
從尹莊往東南而去,伊尹及仆從多次下黃河河谷、徐水溝底汲水路過的溝口村莊叫“三汲”。該村東保留著老爺廟、藥王廟,村西座落著財神廟。
伊尹上朝向西北而去,路邊有兩個東西相向的村莊,分別名為陌東、陌西。他上朝去的地方是莘村,古籍稱為“古有莘國”,系商湯三聘伊尹之處所,原北邊土城門上刻有“湯三聘處”,今已不存。莘村保存的馬家祠堂歷史悠久,一對價值百萬的鎮(zhèn)村古石獅被竊又追回(李家莊的古巨鐵鐘被盜則無影蹤)。莘村往北,是伊尹寄養(yǎng)孩子的村莊,叫做安子村。
“并糧”鎮(zhèn)西紫荊山
百良原稱“并糧”,系紀(jì)念戰(zhàn)國時期燕國義士羊角哀、左伯桃而名之。清康熙元年,百良東村所建城樓外額上題“羊左并糧處”。
百良鎮(zhèn)西有一高嶺,遠看如山,名為紫荊山(諧音止荊山)。上有荊軻陵和羊左合葬墓 。 古籍《烈士傳》載“二鬼戰(zhàn)荊軻”傳說:“羊左墓近荊將軍陵,義士英靈互不相容,日夜相爭?!?/p>
戰(zhàn)國時,燕國仕人羊角哀、左伯桃二人同去楚國求官,行至合陽百良,逢大雪,天極寒,糧將盡,二人俱生困難。左伯桃遂并衣糧于羊角哀,令其一人前往。羊角哀至楚國得官后,返回百良,方知左伯桃已于樹洞中凍餓而死,亦悲慟而終。時人將其二人合葬于紫荊山上。附近村子亦名為合義村 。
清末路井侯龍光《吊羊角哀、左伯桃墓》:“生死見交情,并糧忘爾我。所以百良村,至今重羊左。南望首陽山,墓對夷齊可。過客薦蘋蘩,吊古雙淚墮?!?/p>
荊軻,戰(zhàn)國時期齊國壯士。燕太子丹送荊軻刺秦王,圖窮匕見,行刺事敗,秦王未死,荊軻身亡。一俠士得荊軻首級返燕國,至百良已腐臭,遂擇高地掩埋,作識而別。秦王出兵伐燕,燕王殺太子丹以獻。后燕被秦滅。
明代舉人伍福詠《 荊軻墓》:荒村古廟祀荊軻,立馬斜陽感慨多??上研臑閲?,堪嘆匕首奈秦何!九泉已負(fù)燕丹死,千載空悲易水歌。落葉滿庭香火冷,頹垣寂寞翳煙蘿。
彭某(佚名)亦詠《 荊軻墓》:“秦王不死燕丹死,千載于斯恨未磨。匕首已知為拙計,至今猶欲酹荊軻?!?/p>
清代生員、莘村人馬鸞波《游紫荊山》:“蔓草荒煙一徑開,紫荊山上少人來。梁原古跡誰曾續(xù),莘野名巒廢可哀。殿宇凄涼嫌寂寞,丹青剝落晦塵埃。殷勤獨展燕卿墓,東望黃河作奠杯。”
莘村人程養(yǎng)正(1901-1980)《游紫荊山記》:“紫荊山,邑名山之一也。居縣城東北三十里,昂然高聳,樹木無多。巔有殿宇,環(huán)以墻。外兩冢相望,世傳羊左并糧于百良鎮(zhèn),此即其墓也。南由山門而入,西一冢,則荊卿也。畢中丞(清乾隆進士,曾任陜西巡撫,即中丞)立碑尚存?!?/p>
百良唐塔十三層
百良鎮(zhèn)街道北端,原有壽圣寺,今為百良中學(xué)校園?;ㄩT之亂(1864年回民起義)寺廟后殿被毀,寺內(nèi)惟余百良塔。
百良塔系唐朝貞觀年間(627-650)所建,高31.73米,共13層。雄踞百良河南岸塬畔,北瞰芝原,南俯徐水,西望梁山,東眺黃河。造型玲瓏秀氣,以“瘦而高,輕而巧”著稱,是古代建筑中的杰作。為密檐式方型多層磚構(gòu)實心塔,每層四邊出檐,檐仿宮殿結(jié)構(gòu),古樸典雅。除底層外,每層四角懸有風(fēng)鈴,清風(fēng)徐來,鈴聲入耳。塔頂方形,呈朝天升平狀,取承受上天雨露之意。塔下有一小龕。據(jù)傳塔內(nèi)有一小孔通天透明,若能在塔內(nèi)淋到一滴極巧才能落下的雨點,實可謂三生有幸。
清康熙二年(1663),由順治戊戌進士、百良東村人王又旦領(lǐng)銜,在塔基底層加筑護墻,正南門洞橫額題為“慈云洞天”,兩邊對聯(lián)是:“南海慈云覆世界,西天歲雨灑人間”。洞下有王又旦所撰《重修壽圣寺浮圖記》石碑。
1985年,陜西省文物局撥款維修,拆去護墻,暗加鐵箍九道,按“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fù)原貌。
1957年被陜西省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去,缺丁而迷信的有錢人家會抱上兒子到百良塔底下燒香拜塔認(rèn)“干大”,借其長生不老之吉利。
為了練習(xí)氣息,附近村子里的人們從小就習(xí)慣說:百良塔13層,說了一層說二層。百良塔13層,說了二層說三層。依次類推,中間不能停歇,若能一口氣說到十三層,則證明你的底氣相當(dāng)足。
真是看不夠的壽圣寺唐塔,說不夠的百良塔,永遠的合陽第一塔。
百良之戰(zhàn)迎解放
1938年4月,中共合陽縣委在百良鎮(zhèn)東宮城小學(xué)校成立。
1948年3月23日,國民黨韓城縣長趙玉林、警察局長王仲達率保警隊、突擊隊等200余人組成“還鄉(xiāng)團”南逃。陜東工委命合陽韓城游擊隊南北圍殲。24日,敵被圍于百良東村土城內(nèi),莘村土城之?dāng)潮币u,欲解百良之圍。合陽游擊支隊腹背受敵,傷六七人后,漸不支。西北野戰(zhàn)軍王震所部2縱2旅于當(dāng)天解放韓城后,派15團趕來支援,炮轟土城。趙玉林率小股敵人趁夜色于城東南出城,從懸崖上縋繩下到溝底,順溝渠向東南逃掉。25日,巨大的木城門被埋設(shè)在地下坑道中的炸藥炸飛到幾丈開外的溝崖下,城被攻破,余敵被俘。15團犧牲一個營長。百良之戰(zhàn)后,陌西村人從本村溝底撿拾到若干槍支彈藥交給政府,估計為趙玉林等人逃跑路過所棄。至今,百良東村土城墻上,當(dāng)年的炮彈轟擊痕跡猶在。
百良方言古文化
偏僻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容易保留。百良的方言土語,多年未改,其中古文化色彩濃郁。
司儀在婚宴中請貴客脫帽時高呼“升冠”,祝人升官發(fā)財意味明顯。把新媳婦稱作“羞子”,極盡新娘子的嬌羞狀。把小孩懂事叫“老氣”,把給小孩過生日叫“驢馬畜”(驢馬畜的歇后語是“生”字,諧音離媽初生,是長輩對晚輩的昵稱)。把餃子叫“疙瘩”,言其形狀有別于餛飩、饸烙、面條、涼皮、魚粉。把炕邊矮墻叫“掩墻”,把房間地面稱“腳地”,把門“鎖合”、“閂上”,都很形象。把長頭發(fā)叫“洋樓”頭,穿戴整齊叫“遮掖”、亂七八糟叫“撲希”。等等,其中的古文化痕跡鮮明。
外地人對百良的鄉(xiāng)音很感興趣,編了一段話戲謔: 溝里有條河(活),河里有個船(拴),船上有個磚(鉆),磚上有個蜘蛛(朱珠),蜘蛛跑得出出。
百良明天更美麗
百良鎮(zhèn)政府在縣上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已將五里坡加寬、減彎,百良街道整修一新,上下合義村的進村路正在硬化中,到時去合義村北尋找荊軻陵、羊左合葬墓將變得更加容易。
有關(guān)方面已有計劃修建沿黃河西邊的高等級公路,并將在百良鎮(zhèn)東南角的岔峪村開一條旅游專線分叉口,到時來百良鎮(zhèn)游歷訪古,游覽徐水溝國家濕地公園,將成為一條新的旅游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