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的三朵節(jié)
解思量
麗江玉龍雪山下的北岳廟,始建于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史傳南詔王異牟尋遷都太和城并晉封轄境內“五岳”、“四瀆”,其中玉龍雪山封為“北岳”。因北岳廟中供奉三朵神,故當?shù)厝罕娪职驯痹缽R稱為“三朵閣”,即“三朵神之家”。
說到三朵神,哪個納西兒女不是由衷崇拜,這位傳說中似雪山偉岸超群、橫空出世的勇士,隨時解人之危急。千百年來,一直被古摩些后裔尊奉為本土大神,成為納西子民凝聚力量、不屈象征的民族標識。相傳北岳建廟后,每年農歷二月八日,納西人用全羊牲來祭祀三朵神,求他佑護。從此“二月八”成為納西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而三朵以本民族及藏族、白族女子為妻室的故事,應證了古代民族共同構筑團結和諧、互榮相生的良好愿望。
納西族與藏族、白族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在納西族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創(chuàng)世紀》中,就有藏族、白族、納西族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之說。就宗教信仰而言,他們的宗教觀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藏族、白族也信奉“三朵”。藏族稱麗江“三賧”,即為例證。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三朵”不僅是納西人全民信仰的地方神,同時也是藏族、白族尊奉的保護神。下面簡要介紹三朵神在迪慶藏區(qū)的影響及傳播情況。
先以中甸、維西說起。
中甸,納西語“主地”變音,意為酋長駐地。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占領中甸,并派土酋管理,故稱“主地”。漢字初寫“忠甸”,后寫為“中甸”,其漢語音義,幾近納西語。歷年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該地納西人口數(shù)僅次于藏族、漢族,位居第三。
維西,納西語稱這一帶地域為“你那”,可作兩種解釋:其一“黑魚”,永春河中多產黑魚;其二,瀾滄江流經(jīng)縣境,古稱“黑水”,用作地名。但無論那種解釋,“你那”為納西族地名稱謂并無異議。在全縣人口中,納西族人口僅次于傈僳族、漢族,位居第三。
中甸、維西縣城,納西居民至今仍保持原有的語言、服飾和風俗習慣,居住鄉(xiāng)村的納西族,自成村落,盡管有的已被漢族、藏族同化,但仍保留祭天場,沿襲祭祀三朵的習俗。在當?shù)亍叭涔?jié)”又稱“二月八節(jié)”。史載;“仲春朔八,土人以俗祀為祭,贄幣承牲,不禁百里而來,進酒獻茶,不約千人而聚”。這段文字描寫了中甸白水臺二月八節(jié)日盛況。在維西,納西族聚居地二月八節(jié)連過三天,家家戶戶拜祭三朵神,還到村后山野歡聚,飯前吹響牛角號,拋撒食物,招引烏鴉來吃。(見《維西縣志》168頁)。境內那瑪人(白族支系)也過二月八節(jié)。并在二月八前后,有到蘭坪縣中排鄉(xiāng)木瓜邑廟或河西共興村大佛廟燒香拜佛、趕廟會的風俗,這無疑是“三朵節(jié)”的演化。
下面說說德欽的“三朵節(jié)”。在講述正題之前,先簡單介紹納西族遷居德欽的一段歷史,并以巴美村為例,見證納西族自古以來形成的自強不息、向上進取以及親和開放的民族精神。
德欽位于云南省最西北端,與西藏山水相連,居住民族以藏族為主,納西族也不少,人口數(shù)位居第四。德欽境內的納西族,多系明清時代木氏土司移民和戰(zhàn)爭遺民,居住城鎮(zhèn)經(jīng)商或從事手工業(yè)者為后來遷入。
德欽納西語地名“阿墩子”,包含一個與“木天王”有關的歷史故事。據(jù)1919年出版的《云南阿墩行政區(qū)地志資料》記載:明代麗江木氏土司征伐吐蕃,得銅佛一尊,重不過百余斤,歸來至德欽寺原址土墩旁歇息。翌晨欲行時佛像重達往日數(shù)倍不能起運,遂就地建寺供奉,陸續(xù)商集成市,此地就以土墩臺命名。傳說歸傳說,但傳說卻折射出歷史的影子,按時間推算,德欽建鎮(zhèn)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且說當年木天王的軍隊進軍藏區(qū),沿德欽一路修筑土堡,以供防守,土堡至今尤存。納西移民環(huán)堡而居,隨著人口增加,自成村落。村民們說他們的祖先是“姜杰布斯那饒登”?!敖懿肌奔床卣Z麗江王,泛指歷代木土司?!八鼓丘埖恰眲t是木氏十九代土知府木增的藏名。木增生于明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11歲即襲父職,在位26年間頗有建樹,文治武功為后人所稱頌,納西人引以為榮,故有此說。